天天看點

伽利略死後30年,中國人依舊在玩谶語 | 借“錢”說事04

啟風/文

大學時上過一門課,叫“曆史人類學”。老師說,他早年做田野調查時,曾在鄉間發現一塊清初石碑,碑上用的不是清朝年号,而是“周x年”。老師故作神秘,問我們為什麼清朝人竟會用“周”的國号紀年。

這個問題不算難,但挺有迷惑性。我們知道,建号為“周”的政權不少,從綿延八百年的西周、東周,到被楊堅颠覆的北周、插入唐朝的武周、收尾五代的後周,還有呢?

還有元末張士誠、清初吳三桂都曾建立“大周”。看過《萍蹤俠影錄》的人應該知道,張丹楓的父親叫張宗周,此人立志“反明複周”,恢複張士誠的天下。看過《鹿鼎記》的人都記得“三藩之亂”,可沒多少人知道吳三桂稱過帝、建過周。我那位老師當初發現的石碑,就出自吳三桂的統治區。

伽利略死後30年,中國人依舊在玩谶語 | 借“錢”說事04

圖:吳周與清廷對峙(網圖)

不要小瞧這位吳氏“周天子”,他的政權像模像樣,與李自成、張獻忠們的草台班子截然不同。比方說,吳周政權為昭示正統,于境内大量鑄币,使利用通寶、昭武通寶、洪化通寶至今都不鮮見。

其中,利用通寶過去通常被認為是吳三桂1673年起兵後鼓鑄,現有學者結合多種史料,對舊說做了修正。故宮博物院的劉舜強研究員指出,順治通寶僅在雲南鑄行一年,随後吳三桂實力壯大,抵制鑄造康熙通寶;同時,吳三桂為滿足當地流通需要,自行采銅鑄币,是為“利用通寶”。

伽利略死後30年,中國人依舊在玩谶語 | 借“錢”說事04

圖:光背的利用通寶(啟風藏)

錢文“利用”出自《尚書》,唐人孔穎達解釋說,“利用者,謂在上節儉,不力靡費,以利而用,使财物殷富,利民之用”,吳三桂選擇“利用”二字,就是宣示把百姓富足作為自己的施政目标。

吳三桂做平西王的時候開始鑄造利用通寶,起兵叛清、自稱“周王”後,沒有頒布新年号,于是繼續鑄造利用通寶。該錢有光背的小平錢,也有背雲、貴等字表示鑄造地點的“紀地錢”,及背二厘、五厘、一分等字表示折銀面值的“紀值錢”。理想狀态下,1兩白銀等于100分或1000厘,也就是說,100枚背一分的利用通寶可兌換1兩白銀。吳周構造了一套獨立于清朝之外的貨币體系。

一直有人說,吳三桂的野心原本隻是割據雲南,要不是康熙強行削藩,他不可能起兵造反。但是從他擅自鑄币這件事看,反清自立更可能僅是時間問題,削藩提供的無非一個契機。

同曆史上那些成功或失敗的帝王一樣,圍繞吳三桂,也有不少谶緯之說。這時歐洲完成了文藝複興,科學革命如火如荼,伽利略去世已經30年。

1678年,吳周在與清廷的戰争中陷入劣勢,吳三桂決定抓住最後的機會,過一把皇帝瘾。他在衡州登基,國号周,建元昭武。此後,吳周停鑄利用通寶,改鑄年号錢“昭武通寶”,其錢文有楷書、篆書兩種。

伽利略死後30年,中國人依舊在玩谶語 | 借“錢”說事04

圖:楷書的昭武通寶(啟風藏)

雲南府同知劉昆拒絕附從吳三桂,被流放到騰沖。他看到吳三桂稱帝的诏書及年号後說,“昭為斜日、刀口,日斜不久,刀口不詳。武之文,止戈也,賊亡無日矣。”劉昆拆字,說“昭”的左邊是斜日,要落山了,右邊是“刀口”,很不吉利;又說“武”字分開是止戈,寓意戰争即将結束。

吳周的首都衡州則傳唱民謠:“橫也是二年,豎也是二年。”孫旭在《平吳錄》裡解釋,“以‘昭’字橫豎皆兩筆也”。我想了好久,不知道怎麼從“昭”字推出來的“橫也是二年,豎也是二年”,但不難明白,民謠的意思是說吳三桂“橫豎隻能幹兩年”,離敗亡不遠了。

以上這兩個故事不像是後來編的,因為它們預測得都不準。吳三桂當了五個月皇帝,一命嗚呼了,随後皇太孫吳世璠即位,尊吳三桂為太祖高皇帝,又帶領吳周政權戰鬥了三年多。

吳世璠改元洪化,在颠沛流離中不忘鑄造洪化通寶。此錢除光背外,還有背“工”、背“戶”者,分别表示由吳周政權工部、戶部監制。利用通寶、昭武通寶背後紀值的“二厘”“一分”等字,在洪化通寶上已然不見——讓一枚大錢對等幾厘,乃至一分白銀,老百姓顯然是不接受。

伽利略死後30年,中國人依舊在玩谶語 | 借“錢”說事04

圖:光背的洪化通寶(啟風藏)

三藩中想稱帝的不隻有吳三桂,還有福建的耿精忠。耿精忠是耿仲明之孫、耿繼茂之子,27歲即位成為第三代靖南王。他看到“天子分身火耳”的谶語,深信“火耳者,耿也”,認為“天下有故,據八閩以圖進取,可以得志”,是以在吳三桂叛清後,即自稱“總統天下兵馬上将軍”,舉兵響應。

耿精忠造反隻有兩年,就又投降清廷。在這兩年中,他鑄造了裕民通寶。所謂“裕民”,有人認為是耿精忠的年号,可他既未稱帝,也沒建國,不太可能有年号。是以,“裕民”與“利用”一樣,相當于一種政治宣言;耿精忠鑄造裕民通寶意味着宣告福建獨立,與清廷一刀兩斷。

伽利略死後30年,中國人依舊在玩谶語 | 借“錢”說事04
伽利略死後30年,中國人依舊在玩谶語 | 借“錢”說事04

圖:背“一分”的裕民通寶(啟風藏)

剩下的平南藩,造了一個薛定谔式的反。按照傳統說法,平南王尚可喜忠于清廷,拒絕造反,其世子尚之信于是囚禁老王,舉兵附從吳三桂。但是,《尚氏宗譜》說尚之信是假意謀反,日本人記錄的《華夷變态》又說尚可喜其實也想造反,隻是年老力衰,才讓尚之信主持其事。

不論真反,還是假反,尚之信向吳三桂稱臣,被封招讨大将軍、輔德親王後,谶語也找上了門。王钺《水西紀略》說,“當廣州之初變也,王公大夫皆戴大帽,衣滿洲袍,民間為之謠曰:‘明朝頭,清朝尾,過了三周年,依舊歸康熙。’後卒如其言。”意思是說,尚之信起兵後,廣州城内的老爺們不倫不類,戴着明朝的帽子,穿着清朝的衣服,老百姓就說廣東造反三年,就得回歸大清。

伽利略死後30年,中國人依舊在玩谶語 | 借“錢”說事04

圖:按照官方規定,左邊背“一分”的大錢,等價于右邊這樣的小錢10枚

這個民謠也是很不準,尚之信從反叛到投降,滿打滿算不過一年。此人反複無常,奪權、起兵和歸降,心裡想的都是保住廣東地盤,隻要能達到這個目标,他可以用利用通寶、裕民通寶,也不排斥順治通寶、康熙通寶。

說起來,清廷口中的“三藩之亂”有點名不副實,因為從開始一直反到最後的隻有吳三桂祖孫,至于耿精忠和尚家父子,參與平吳的時間比反清還長。當時人想不到,耿、尚兩家那麼快就被平定,而吳周竟能整整堅持八年,以至那一條條谶語全部落空了。

參考資料

佚名:《吳耿尚孔四王合傳》,見《明季稗史初編》,留雲居士輯,上海書店出版社1988年;

佚名:《桂藩事略》,見《清代野史》第六輯,巴蜀書社1988年;

劉鳳雲:《清代三藩研究》,故宮出版社2012年;

李萬祿:《吳三桂反清期間的年号問題》,《西部學壇》1994年第1期;

劉舜強:《吳三桂政權鑄錢初探》,《故宮學刊》2009年總第五輯;

劉舜強:《“利用通寶”考》,《故宮學刊》2015年總第十四輯;

細谷良夫:《三藩之亂<平定诏>頒布之後 ——耿精忠與尚之信》,《清史研究》2017年第1期;

趙梓淞:《三藩之亂中尚之信立場研究》,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