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三伏天,在河南浚縣南關一家賣榆皮饸饹的老店裡,今年50歲的王改鳳正在一台碩大的實木饸饹床旁壓饸饹,這碗饸饹面她已經做了十幾年,由于用料獨特、味道冰涼清爽,在這種炎熱天氣裡,很受附近過往的食客歡迎。

饸饹面在很多地方都有,但榆皮饸饹并不多見,據王大媽介紹,這種饸饹面由榆皮面、小米面和荞麥面三種面做成,榆皮面取材于榆樹皮裡的那層白皮,磨成面後可以增加饸饹條的韌性。按道理說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再去榆樹上找食材,但作為一種傳統的農家美食,王大媽一家這麼多年把這門手藝堅持了下來。
做饸饹面的木床子,估計有兩百多斤,王大媽說這個是新的,之前那個常年累月使用,已經壞掉“退休”了。饸饹床子上有一個圓孔,每次可以放一個面劑,壓出來正好是一碗。
王大媽把面劑放進圓孔裡,然後擡起木棍使勁往下壓,床子下面支一口大鐵鍋,鍋裡水花翻滾,壓出來的饸饹條落進鍋裡,一般三五分鐘就可以煮熟了。
饸饹條在開水裡翻滾,互相之間也不容易粘連,為了讓它們充分熟透且口感更好,中間王大媽還點了半瓢涼水進去。榆皮饸饹制作并不複雜,但每次隻能做一碗,這是比較費事的地方,這口鍋下的火一天不熄滅,客人随到随做,吃到嘴裡口感也最新鮮。
從熱鍋裡撈出來的榆皮饸饹,要過兩次涼水,這和農村吃撈面條很像,在炎炎夏日,人們的胃口一般不好,總想吃點兒冰涼爽滑的食物,是以就出現了這種應季的做法。
在盛榆皮饸饹之前,王大媽要先在碗裡弄一些豆芽“打底”,豆芽也是焯過水冰在涼水裡的,盆子用白布蓋上,吃的時候看顧客的喜好,有些人吃不慣豆芽就不用加這種配菜。
在饸饹床子旁邊的案子上,放着各種調味料,石臼裡是搗好的蒜汁,裡面加的有小磨香油,還有用植物油炒的糊蔥花,外加一碗切碎的榨菜末。
這一碗清爽的榆皮饸饹,在王大媽的攤位上,賣五塊錢一碗,如果從制作的複雜程度來說,這碗面的價格的确很實在,因為還在做這種面的飯店不多,是以有很多人慕名前來品嘗,在非節非假的日子裡,她一天也要用掉五六十斤面粉。
榆皮饸饹作為一種“罕見”的小吃,吃到嘴裡爽滑筋道、美味獨特,現在隻有上了歲數的人,才對這種食物有特别的印象,把樹上的食材做成美味,是老一輩人的智慧,那些年月吃這個可能出于無奈,現在大家品嘗這些,多半是為了嘗鮮。攝影記錄|張春光(圖文鄉土原創,剽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