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人下酒用的果子是什麼?果子?馃子?水果下酒,越喝越有!果子到底是什麼?

古人經常說:“食色,性也!”。梁山好漢們大都能抵禦住美色的誘惑,但是若是讓他們出家做和尚,遠離美酒、美食,恐怕他們一個個地都會被憋瘋。念叨着“口裡淡出鳥來”的他們肯定會走出山門,痛快地找個館子,吃上幾斤牛肉,喝上幾碗白酒。唯有如此,他們才能心滿意足。

古人下酒用的果子是什麼?果子?馃子?水果下酒,越喝越有!果子到底是什麼?

酒,好漢們的最愛。梁山上随便拿出一個好漢都是嗜酒如命的家夥!

魯智深就是上文中最好的例子,美酒的香甜早就使他忘記了長老關于三皈五戒的教誨。喝得醉醺醺的魯智深沒少在佛門淨地撒野。

當然醉酒的好漢可不止魯智深一個,武松、宋江、林沖等都有醉酒的經曆。

那麼好漢們喝酒時候的白酒伴侶都有什麼呢?

古人下酒用的果子是什麼?果子?馃子?水果下酒,越喝越有!果子到底是什麼?

好漢們餐桌上的标配——熟牛肉

好漢們喝酒的時候大多豪氣沖天地拍着桌子告訴小二“切二斤熟牛肉”下酒,若是條件好一些的還可以叫上肥雞、嫰鵝、羊肉等下酒。若是吃上正規的大席面,菜肴要豐盛的多,除了肉食之外,還有菜蔬果子用來下酒。

菜蔬很好了解,不外乎今人所說的蔬菜罷了,那麼果子是什麼呢?是水果,還是面食?

在古代,果子還有另外一種名字馃子。

提起這個馃子,北方的朋友肯定不會陌生,在熙熙攘攘、人流密集的早市上我們都能看到賣馃子的攤位,這裡的馃子就是俗稱的油條。

古人下酒用的果子是什麼?果子?馃子?水果下酒,越喝越有!果子到底是什麼?

北方人稱為果子的油條

在今天的蘇北、山東一帶,人們習慣把下鍋炸出來後裹上糖漿的面食稱為果子。慢慢地他就成了小點心的代名詞。

在二十年前的洛陽,婚喪嫁娶時所吃的酒席一共有兩頓,頭頓是四果盤四涼菜。所謂的果盤并不是水果,而是餅幹,蘭花根,桃酥,麻棗四樣面食。涼菜則是二葷二素,盤很小。撤下去再上二頓飯才是正題,八熱四涼一道八寶飯。

這種飲食風俗其實的背後其實是一種文化傳承,在宋代的官方宴會中就有類似的習俗:

皆以紅面青墩黑漆矮偏釘,每分列環餅、油餅、棗塔為看盤,次列果子。惟大遼加之豬、羊、雞、鵝、兔連骨熟肉為看盤,皆以小繩束之。又生蔥、韭、蒜、醋各一碟,三五人共列漿水一桶,立杓數枚。
古人下酒用的果子是什麼?果子?馃子?水果下酒,越喝越有!果子到底是什麼?

面食果子

這是《東京夢華錄》中關于宋代皇帝壽誕之日皇家宴會的記載,從中我們不難看到果子的身影。

在這本書中還詳細地記錄了各類果子的名稱:

皂兒膏、瓜萎煎、鮑螺、裹蜜、糖絲線、澤州饧、蜜麻酥、炒團、澄沙團子、十般糖、甘露餅、玉屑膏、爊木瓜、糖脆梅、破核兒、查條、橘紅膏、荔枝膏、蜜姜豉、韻姜糖、花花糖、二色灌香藕、糖豌豆、芽豆、栗黃、烏李、酪面、蓼花、蜜彈彈、望口消、桃穰酥、重劑、蜜棗兒、天花餅、烏梅糖、玉柱糖、乳糖獅兒、薄荷蜜、琥珀蜜……

在這些果子中,名字帶“蜜”和“糖”的居多,有的果子我們今天還在食用,就拿查條來說吧,它就是我們平時所食用的山楂條。

同樣,生活在宋代的梁山好漢的餐桌上同樣也少不了果子的身影。越是嚴肅、正式的飯局,餐桌上必定有果子。

古人下酒用的果子是什麼?果子?馃子?水果下酒,越喝越有!果子到底是什麼?

金氏父女設宴答謝魯達

在代州雁門縣,金老漢父女二人為了報答魯達的救命之恩,在家裡準備酒食答謝魯智深,其中就有果子;在東京嶽廟間壁的菜園子,魯智深為了答謝衆潑皮連日的款待,也掏錢回請,他特意吩咐火工道人去買果子;還是東京街頭,林沖的嶽父張教頭為即将發配滄州的林沖餞行,特意安排酒保買下果子下酒。

那麼,這種面食果子下酒好吃嗎?會不會有吃主食的感覺呢?

其實,我們大可打消這種疑慮。在我的老家東北農村,以前婚喪嫁娶的酒席上就有一種叫豆根兒的面食。這種豆根兒經過油炸後有拇指大小,外面粘上一層白糖,入口極甜,嚼起來很香,用它下酒能中和白酒的辣。大人們一邊吃着豆根兒,一邊侃着大山,小酒那是一杯接一杯。

古人下酒用的果子是什麼?果子?馃子?水果下酒,越喝越有!果子到底是什麼?

一種叫豆根兒的果子

那麼抛去果子是面食這一說,果子就不能是它的本意水果嗎?

答案是肯定的,水果下酒聽起來比較稀奇,但是我們細細一想,可能每個人都這麼幹過。

當我們在ktv盡情地k歌時,除了會點一些啤酒助興外,是否還會要一些果盤呢?想必您自己心中已經有了答案。

古人下酒用的果子是什麼?果子?馃子?水果下酒,越喝越有!果子到底是什麼?

火山飄雪,下酒菜

即使在家,在夏季我們也會經常吃一道菜——火山飄雪。通俗點來說就是蕃茄拌白糖,用這道菜下酒

的人肯定也不在少數。

梁山好漢們會不會這麼幹呢?答案是肯定的,不信你看:

衆頭領大喜,殺牛宰馬,山寨裡筵會。自醞的好酒,水泊裡出的新鮮蓮藕并鮮魚;山南樹上,自有時新的桃、杏、梅、李、枇杷、山棗、柿、栗之類;自養的雞、豬、鵝、鴨等品物,不必細說。衆頭領隻顧慶賞。

這是晁蓋入主梁山後的第一次慶功宴,從羅列的吃喝中我們就能看到水果的身影,想想好漢們觥籌交錯之間啃一口桃子,這樣的畫面也是蠻有意思的。

古人下酒用的果子是什麼?果子?馃子?水果下酒,越喝越有!果子到底是什麼?

晁蓋等人宴會

當然,這種吃法并不是梁山好漢的獨創,司馬光在《訓儉示康》一文中就記載了自己父親請别人喝酒時的場景:

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棗、柿之類。

司馬光的父親可謂節儉,餐桌上的水果也是比較常見的那種。據學者統計橘子、香蕉、葡萄、荔枝、栗子、橄榄、橙子、楊梅、枇杷、柿子、杏、棗、梨、桃……這些水果在宋朝的果子鋪裡也都能買到。

古人下酒用的果子是什麼?果子?馃子?水果下酒,越喝越有!果子到底是什麼?

枇杷

當然越是稀奇的水果,價錢也越貴。在酒席中出現稀奇果子,一方面顯示主人财力的雄厚,另一方面也顯示出主人對客人的重視。

《水浒傳》中和尚裴如海為了讨好潘巧雲,把平時積攢下來的稀奇果子獻寶似的搬了出來,擺滿了一桌子,這裡的果子就應該是香客們拜佛時所帶來的的水果,二人吃着水果,喝着酒不覺大醉。

酸酸甜甜的果子,在進入口腔那一刻,不但刺激了人們的味蕾,也增添了人們的食欲,人們自然會多喝上幾杯。真是水果下酒,越喝越有!

在以宋朝為背景的《射雕英雄傳》中饞嘴的黃蓉一口氣也點了許多果子:

古人下酒用的果子是什麼?果子?馃子?水果下酒,越喝越有!果子到底是什麼?

扮作乞丐的黃蓉

那少年道:“别忙吃肉,咱們先吃果子。喂,夥計,先來四乾果、四鮮果、兩鹹酸、四蜜餞。”店小二吓了一跳,不意他口出大言,冷笑道:“你大老爺要些什麼果子蜜餞? ”那少年道:“這種窮地方小酒店,好東西諒來也弄不出來,就這樣吧,乾果四樣是荔枝、桂圓、蒸棗、銀杏。鮮果你揀時新的。鹹酸要砌香櫻桃和姜絲梅兒,不知這兒買不買得到?蜜餞麼?就是玫瑰金橘、香藥葡萄、糖霜桃條、梨肉好郎君。”

金庸老爺子雖然是現代人,但是這段文字寫得卻極有曆史感。當然要想像黃蓉那樣痛快的吃上一頓還是需要一定的經濟實力的。從這段對話中,我們還能得到一個資訊,果子裡還包含幹果和蜜餞。

古人下酒用的果子是什麼?果子?馃子?水果下酒,越喝越有!果子到底是什麼?

在宋代,果子并不單單隻水果或者面食,它是生果、幹果、涼果、蜜餞、餅食等的總稱。

其實,在宋代,果子并不單單隻水果或者面食,它是生果、幹果、涼果、蜜餞、餅食等的總稱。在東京,有專門售賣果子的“果子行”。在酒店中,人們也可以叫店小二安排果子下酒。

關于宋人喜歡在喝酒的時候吃果子這一特點正如汪曾祺先生在他的散文《宋朝人的吃喝》所說:

宋朝人飲酒和後來有些不同的是總要有些鮮果幹果,如柑、梨、蔗、柿,炒栗子、新銀杏,以及莴苣、“姜油多”之類的菜蔬和瑪瑙饧、澤州饧之類的糖稀。《水浒傳》中所謂“鋪下果子按酒”,即指此類東西。

參考資料:

《東京夢華錄》孟元老著、李秀萍注

《假裝生活在宋朝》馬骅

《吃一場有趣的宋朝宴席》李開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