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土布,看似平整簡單,飽含着織布人的智慧與辛勞,沉澱着深厚的文化,什麼叫絲絲入扣、光陰如梭,織塊布,你就了然了。
織布,至少有兩千多年曆史,孟母斷機杼就是明證。
在鄂州市華容鎮,就有一群婆婆仍傳承着這兩千年的傳統文化——華容土布制作技藝被評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66歲的倪珍雲就是代表人之一。 上周,楚天都市報記者來到倪婆婆家,她向記者全程展示織布過程。咱快進式先了解一下:摘棉、紡線、漿線、染色、插扣、梳布、上機織布。
“500根線為經,長15米的一塊土布,得耗時10天。”倪婆婆細說道,織布最耗時的環節在紡線,一天能紡三四兩就很不錯了,紡線得花費8天時間,之後的環節雖多,但一雙巧手的她一兩天就能搞定。
“就像織毛衣一樣,先要把線集中到一團。”說着,她手腳麻利地示範牽經線,共有500根線。
緊接着,将一根根線用鈎子穿入像梳子一樣的插扣中。“這就叫絲絲入扣,穿漏一個孔,就成破布了。”倪婆婆指導徒弟謝鳳雲細心操作。
之後,就要給這一縷縷線“梳頭發”,理順平整後,方能上織布機。“我這織布機,有一兩百年曆史了。”倪婆婆的手藝是她母親教的,其母師從外婆,她年邁的老母已有94歲,眼神很好,也現場示範了一番。
織布時,手飛梭,踩踏闆,手腳并用,心領神會,“這就是心手相應。”倪婆婆笑着說。
唰唰唰!飛梭在倪婆婆手中飛來飛去,陽光灑在織布機上,光影中,線如光,光似線。“這就是光陰如梭啊!”手藝精巧的倪婆婆邊示範,邊向記者一一道出了織布工藝所深藏的文化之根。
兩千年的手藝,近兩百歲的織布機,花甲婆婆,傳承着深厚的中華文化。“好多年輕人都不願學,覺得費時又不賺錢,但文化真的很重要!”倪婆婆收了倆徒弟,傳統手藝相傳後,她也能心安了。
楚天都市報記者陳希 蕭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