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千雅
電影《成為簡•奧斯汀》中有這樣一句話:"不在任何東西面前失去自我,哪怕是教條,哪怕是别人的目光,哪怕是愛情。"
英國著名女作家簡•奧斯汀出生在英國漢普郡的史蒂文頓,正如無數個年輕的少女一般,她充滿活力,善良熱情,更為難得的是,她有一顆獨立勇敢的心。
二十歲那年,情窦初開的簡遇見了聰明幽默的勒弗羅伊,年紀相仿的他們随即墜入愛河,開啟了一段美好浪漫的戀愛時光。
大抵是世間愛情都不能沒有物質的基礎,他們熾烈的愛終止于貧窮——簡的父母希望她能嫁給一個有錢人,以此來改善家中貧苦的境況,而勒弗羅伊需要繼承舅舅的豐厚遺産,才能繼續接濟遠在鄉下的兄弟姐妹。
或許是這段愛情太過難忘,簡•奧斯汀在之後的餘生歲月中再未嫁人,她全身心的投入寫作中去,向世俗證明着女性的力量與獨立。
有人說:人不快樂的原因,就是把自己關在一個跑不掉的地方。
在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的英國,一個女孩不嫁人是可恥的,等到年華逝去成為老姑娘時,她将成為别人閑談時的八卦。至于婚姻,不過是金錢誘利下的産物。
簡•奧斯汀沖破了世俗觀念的束縛,她并未将自己局限在社會對女性的種種定義中,即便獨自終老,也絕不将就自己的一生。
落後腐朽的道德思想于簡而言是無異于牢籠,傳統社會對女性的歧視也時時阻撓着她前進的步伐,但她火熱的靈魂并未任由他人束上鐐铐,她的心是自由的,是快樂的。
正如《頭文字d》中的經典語錄:這世上隻有一種成功,就是能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自己的一生。
漫漫人生路,隻願繁華落盡之時,我們都能活成自己所熱愛的模樣,是成熟,也是的對生命最好的成全。
好的人生,不将就
故事發生在英國漢普郡一個偏僻的鄉村,這裡沒有市區車水馬龍般的喧鬧,沒有令人眼花缭亂的煙火繁華,但它有大片大片的樹林,以及一望無際的蔚藍的天。
簡•奧斯汀的父親是一位貧窮的牧師,在這樣一個生活拮據的家庭中,女孩隻能靠婚姻去改變困苦的命運。
恰巧此時,當地名聲顯赫的格瑞莎姆夫人最愛的侄子衛斯理愛上了簡并不斷求婚。
這應當是最令人羨慕的婚姻,衛斯理在今後将繼承巨額财産,他能給簡富裕的生活,重要的是,這種機會對于一個物質匮乏的女孩來說,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但是簡并不愛衛斯理——那是一個有些愚鈍的人,他不擅長交際,沒有高遠的見識,甚至不懂得幽默風趣,他與簡的思想層次相差甚遠。
母親憤怒了,她不明白女兒為何拒絕這樁婚姻,争吵之時簡的母親對她說道:"你一個子也得不到,隻有靠婆家。"
過慣了貧苦日子的母親,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女兒也過一輩子這樣的生活,而父親也希望簡能夠同意衛斯理的求婚。
德國哲人金保羅說過:人生猶如一本書,愚蠢者草草翻過,聰明人細細閱讀。為何如此,因為他們隻能讀它一次。
顯然,簡•奧斯汀選擇了後者。她不願将就自己的人生,即使這樣能換來舒适安逸的富足生活。
選擇愛情,選擇忠于自我,看似幼稚愚蠢,實則是一種源于内心深處強大的力量,她在用心細細的閱讀屬于她的人生。
倘若簡嫁給了愚鈍的衛斯理,沒有靈魂共鳴的婚姻結果未必就是幸福美滿的,她的熱情或許也将随之消失殆盡。
人生亦是如此,每一個未來的分岔路口,都充滿了抉擇與考量,沒有孰對孰錯,隻願你能夠不将就自己的人生,是勇氣,更是智慧。
人最難得的,就是修得平常心
勒弗羅伊大概是簡的一生摯愛了。
他因為生活作風松散不上進,被身為著名法官的舅舅送到鄉下思過,二人是以結識相愛,但這卻是一段注定沒有結果的愛戀。
外表風流愛玩的他實則并非如此,勒弗羅伊有兄弟姐妹六人在鄉下生活,母親為愛嫁給了貧窮的丈夫,他們一家的生活大都靠勒弗羅伊接濟——當然他的舅舅毫不知情。
其實,勒弗羅伊的舅舅正是因為看到了貧窮婚姻的艱苦,在知曉了簡的家庭狀況後大發雷霆,他不能讓自己的侄子取這樣一位一貧如洗的女孩。
隻可惜勒弗羅伊此時還并未獨立,他的經濟來源隻能依靠舅舅,想要繼承财産就必須按照舅舅為他制定的規劃走下去。
就這樣,他們的愛情隻停留在了日後最美好的回憶中。
"後來,就再也沒有遇到過靈魂與我如此契合的人了。"
她并非不顧現實,而他也并非始亂終棄,隻是他們的相遇不合時宜,他們的愛情所遇非良時。
簡•奧斯汀在之後漫長的餘生歲月中投身于寫作,為英國乃至全世界的文學界帶來了六部不朽佳作,她終身未嫁,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至于勒弗羅伊,按照安排迎娶了門當戶對的妻子,之後的人生也是一帆風順,最終榮升為愛爾蘭首席大法官。
他們是不幸的,同時又是幸運的。
如果這對戀人真的走進婚姻的殿堂,他們真的會幸福下去嗎?
我想,答案是不一定的。
勒弗羅伊沒有了舅舅的經濟給予,他隻靠自己很難再擁有體面的生活與社會地位,而面對經濟壓力與生活壓迫的婚後生活,簡未必還能全心于創作并垂名不朽。
更重要的是,當羅曼蒂克般的愛情逐漸走向平淡時,激情褪去,他們又能攜手走向貧困的柴米油鹽般的生活嗎?
網絡上曾盛行過一句話:如果事與願違,請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深以為然。學會以平常心去對待生活中的小确幸和不如意,無須過分參與,也無須過分拒絕,未嘗不失為人生一大智慧。
村上春樹在《1q48》中寫道:不必太糾結于當下,也不必太憂慮未來,當你經曆過一些事情的時候,眼前的風景已經和從前不一樣了。
餘生,請把握當下,不沉迷于過去,不焦慮于未來,為生活沏一盞悠悠茶香,品一品這其中的漫漫大道。平常心,也是人生最好的狀态。
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