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是我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從古至今都流傳着“百善孝為先”、“不養兒,不知報母恩”、“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等經典名句。
生活中,有些父母非常喜歡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來鞭策尚未婚嫁生子的兒女,意思是說,沒有子孫後代是最大的不孝。那麼,問題來了,不孝有“三”,另外“兩不孝”指的是什麼呢?

(配圖均源于網絡,侵删)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孝有三種,沒有後代或者不盡後輩本分是最大的不孝,舜娶妻時沒有禀告父母,則是沒有盡到後輩的本分,但君子認為這等于向父母請示過一樣。
閱讀全文也找不出孟子所謂的三不孝具體指什麼,現代人對于“無後”的争議很大,有人認為是沒有後代子嗣,有人則認為是沒有盡到子孫後代的義務。那麼剩餘的兩個“不孝”又是指什麼呢?
東漢經學家趙岐在書《十三經注疏》中對其做了解釋——“于禮有不孝者三: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一不孝為陷親不義,意思是說若是無原則順從有過錯的父母,任其随意心所欲,讓其成為不義之人,則是一種不孝。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父母犯錯後,子女應當采取正确的方式指正,以免陷父母于不義。
二不孝是家窮親老,意思是說家境貧寒還不好好奮鬥努力,反而過于依靠父母(啃老)的話,則是不孝。
烏鴉尚且知道反哺,作為兒女,長大後應該懂得謀生,承擔起應有的責任,懂得贍養和孝順父母。
目前人們所認為的“不孝有三”和趙岐的注解頗為相近,古人的話具有參考價值,但是不能完全聽之信之。作為兒女,理應孝順父母,指正父母的不對,盡應有的責任和義務。
#孝道#、#孝順#、#父母#、#俗語#
作者:明珠
責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