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片丹心為鄉親

——記中站區北朱村黨總支書記張小愛

本報記者 王龍卿 實習生 劉林君

核心提示:

她用一副柔弱的身軀擔起全村發展的擔子,巾帼之身卻完成許多男兒都不一定能完成的壯舉,好一朵铿锵玫瑰!

她深入村民,心系鄉親,想村民之所想,急村民之所急,想盡快讓村民富起來,讓村國樂起來; 她傳承先祖精神,保護古村落,留下了鄉愁記憶; 她時刻牢記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團結帶領村黨支部一班人為北朱村村經濟發展發揮了戰鬥堡壘作用。

她就是全國“雙學雙比”競賽活動女能手、省勞動模範張小愛。

心裡裝着村民,讓群衆看到希望(小标題)

一片丹心為鄉親

​ 張小愛,既是北朱村的女兒也是北朱村的媳婦兒。張小愛出生于北朱村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幼年生活的困苦,讓張小愛決心要自強。1982年前後,20出頭的她,買了一台軋面條機開始了人生中第一次創業。由一台挂面機發展成挂面廠,擴建成面粉廠。面粉廠生意陷入困境後,1998年進行再次創業:奶牛、肉牛養殖,把飼養規模發展到年存欄50多頭奶牛和740多頭肉牛。創業的經曆磨練了自己務實肯幹、不輕言放棄的性格。

當時北朱村村兩委不團結,村裡不穩定,亟需一個人來轉變局面。上級黨委全面考察後,把目光投向了張小愛,張小愛在被任命為北朱村的代理村長。面對眼前的爛攤子張小愛心裡沒底,但偏偏她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兒,越是困難越要去做。

“作為村幹部,就要吃苦在前,不怕困難,為群衆服務,讓群衆看到希望。”于是張小愛開始每家每戶的走訪,一年的時間張小愛的足迹遍布北朱村的1400多戶人家;腳下的自行車也跟着她轉遍了北朱村的每一條大街小巷。一年的時間,她努力化解村裡的沖突,了解村民的需求,改善村裡的風氣,用真誠赢得了村民的認可。

一片丹心為鄉親

​ 她全心全意的付出北朱村的村民也都看在眼裡,到2004年12月底正式選舉村委主任的時候,張小愛以百分之九十八的得票率當選村委會主任。張小愛回憶起當時選舉的情景時說,有一位老人令她特别感動。

在選舉當日,張小愛從外面為村民辦事回來,恰巧遇到一名村民用輪椅推着一位老人到現場投票。張小愛心疼地責備推輪椅的村民:“何必讓老人自己去投票呢!”,誰知老人卻回答一句“害怕家人不給小愛投票。”聽到老人這句話張小愛當場就楞在原地,心裡說不出的感動。2005年,她高票當選為村主任兼黨總支部書記。不久,她就将該村治理成團結和諧的“全國尊老愛幼模範村”。

張小愛說,自己就是在那一刻下定決心一定要讓北朱村富起來,要讓北朱村的村民過上好日子。後來的十四年間,張小愛兌現了自己的諾言,不僅帶領北朱村走向緻富道路,而且還改善了北朱村的風氣,引進了衆多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建設起了一個和諧、富強、美麗、文明的北朱村。

讓村民富起來,更要樂起來(小标題)

一片丹心為鄉親

當選後的張小愛深知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重,她秉承着“發展經濟和抓好穩定兩條腿走路”的理念,帶領村民把村裡一塊80畝的荒地變成了碩果盈枝的葡萄園,一塊100多畝的荒地變成了由村民自由承包的養殖場,又把一塊70畝的荒地變成了蘋果飄香杏子黃的經濟林。

除了開發利用村子裡的荒地外,張小愛利用北朱村城鄉接合部的地域優勢,出台一系列優惠條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會關系,築巢引鳳,招商引資。先後吸引了大華制衣廠、高頻焊管廠、鍊條廠、思念湯圓、粉煤灰燒結磚廠等20多家企業,吸納了村裡600多人就業,也給村裡經濟的複蘇注入了強勁的動力。

如今北朱村在張小愛的上司下村民的年均收入達到了五六千元,北朱村人開始富起來了。 在村民富起來後張小愛又發現另一個問題,村民的娛樂活動太少了,閑暇時許多人不是聚在一起打麻将就是聚在一起打撲克,張小愛意識到必須要解決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呢?張小愛想到了豐富村裡的文化生活,如果村民們在下班後有一項喜歡的活動,自然就不會聚在一起打牌了。

于是乎張小愛在村裡組織成立了由60多人組成的大型管樂隊,購置了冬夏兩套演出服裝,經常參加表演。組建500多人的國術隊,購置國術表演用具,組成了4個老虎表演隊,進行國術表演。另外,北朱村從2012年開始将每年的農曆新年定為北朱村傳統民俗文化節,到今年已經舉辦了七屆。 每逢春節,以及二月初二半個月時間,除村裡表演的節目外,還特意聘請省曲劇團、周口、鶴壁、新鄉、焦作的劇團來村裡演出,增添節日喜慶氣氛。

演出不僅是北朱村自己的村民觀看,周圍村子的村民也被吸引來到北朱村。

一片丹心為鄉親

​今年除夕夜更是舉辦了萬人餃子宴活動,邀請焦作市民前往品嘗,與村民共度新年。不僅如此,在張小愛的帶領下,村委會先後投資30餘萬元,建成了3個文化活動場所;投資20多萬元,購置安裝了95件健身器材,建了10個健身活動場所,為群衆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地方。投資10萬元購置了電腦、電器、圖書等,成立了圖書館、閱覽室,為群衆提供了學習、閱覽的好場所。

“在村子沒有這些活動、設施之前,下了班都沒有個去處,隻能呆在家裡。現在不一樣了,我加入了村裡的管樂隊,一有空就去隊裡唱唱歌、跳跳舞,可開心了。”北朱村管樂隊的隊員劉社香說道。

傳承傳統文化,留下美麗鄉愁(小标題)

​​北朱村曆史悠久,村裡大部分人是明代重臣北平布政使張昺的後裔,張小愛也是其中之一員。。

張昺是明建文帝的忠臣,後燕王朱棣造反,取建文帝而代之,張昺誓死效忠建文帝,堅守氣節不屈服,以身殉職。明仁宗朱高熾後為其平反,後又被數次敕封,曆史上留下一段赤子丹心的佳話。

一片丹心為鄉親

先祖的精神如此可歌可泣,要傳承下去。張小愛牽頭組織力量修繕了張昺祠堂,謹記先祖風骨。如今的張昺祠堂的殿門上有一塊匾,上書“丹心曜日”四字,以告誡後人傳承先祖精神,保持一顆赤子丹心。張小愛還發動群衆,翻閱資料,為北朱村修訂了一部家譜,讓每個村民都有歸屬感,使北朱村的凝聚力更加增強。

張昺祠堂不僅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機關,還是北朱村的老年活動中心和河南理工大學建築與藝術設計學院的實習基地。

北朱村現有人口7100人,其中60歲以上680位,是遠近聞名的和諧村、長壽村,村裡有1500戶,“五好家庭”就達1200戶。張小愛介紹說,過去每年到重陽節時,都是給老年人發些禮品,2012年開始村兩委會決定為老人舉辦“千叟宴”,讓平日很少能走出家門的老年人聚一聚、樂一樂,村幹部向老年人彙報一下村裡的工作和下一步工作計劃,讓村裡年輕人對傳統孝道文化的認識更好地提升,不僅傳承先祖精神,也讓傳統孝道文化能更好地傳承下去。

北朱村古民居現存較完整的院落有64個,單體建築有116座388間,多為清康熙年間到道光年間的民居,建築風格為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建築群,時代從明末至民國,前後有300餘年,是河南省現存面積最大、院落最多、儲存較好的大型古村落之一。2013年,北朱村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由于年代的久遠、風雨的剝蝕,北朱村有的古代民居建築已經岌岌可危,亟待搶救、保護與修繕。張小愛争取到文物部門的資金500多萬元,從2016年4月19日開始,對北朱村古民居進行修複,至今,已修繕古民居二百餘間。北朱村已煥然一新,留下了鄉愁、憧憬着未來。

一片丹心為鄉親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張小愛本人也先後榮獲了全國農村婦女“雙學雙比”競賽活動女能手、“省各行業傑出的女人”、“省優秀共産黨員”、“省勞動模範”等榮譽稱号,連續兩屆被推選為焦作市政協委員,是河南省第十屆、第十一屆人大代表。

聊到以後關于村子的發展規劃時,張小愛說,下一步要轉換發展理念,轉變之前的粗放式發展模式,開始注重環境、衛生和基礎設施。把發展重心轉移到第三産業上來,借鄉村振興、特色小鎮的東風,力争把北朱村打造成焦作的“司徒小鎮”。 “把村裡的事情當成自己的家裡的事情來處理,把村民都當成自己的兄弟姐妹,把北朱村當成自己的家。全心全意為村民,一顆丹心為鄉親。”張小愛不僅這樣說,并一直在做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