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韓的姓氏不到300個,但絕大部分人隻采用少數幾個。最常見的姓有:金、李、樸、安、張、趙、崔、陳、韓、姜、柳和尹。南韓四大姓氏金、李、樸、崔約占全國人口的一半,同姓間的婚姻至今仍被嚴格禁止。
在古代的半島三國時期,高句麗國在公元一世紀時首先開始使用姓氏。百濟、新羅也追随其後,分别在四世紀和六世紀開始使用姓氏。由于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是以南韓人的姓氏同中國人的姓氏很相像。南韓人的姓氏也有單姓和複姓之分。單姓最常見的是金、李、樸、崔、鄭、姜等姓,複姓有司空、諸葛、獨孤、鮮于、皇甫、南宮等等。據一九八五年南韓人口國情調查統計資料顯示,現有的南韓人的姓氏共有二百七十五種。"
從中看出,三韓人的主體新羅使用漢姓要比高句麗人晚五百年時間,而百濟是高句麗的王族在三韓地區建立的殖民王朝,其使用漢姓與高句麗尚有三百年差距。文化相差如此懸殊的怎麼可能是一個民族?一個民族可能出現姓的出現有五百年時間差的情況?
南韓常見姓金、李、樸、安、張、趙、崔、陳、韓、姜、柳和尹,在高句麗的曆史上幾乎沒有出現過。而且除了金、樸算是南韓本土姓氏外,李、張、趙、崔、陳、柳等姓氏都是南北朝後期至隋唐時中國的大姓和貴姓。
金姓起源于新羅:
三國史記新羅本紀第一:脫解尼師今九年(65)春三月,王聞金城西,始林間有雞鳴聲。遲明,遣瓠公視之,有金色小椟挂樹枝,白雞鳴于其下。瓠公還告。王使人取椟開之,有小男兒在其中,姿容奇偉。上喜,謂左右曰:"此非天遺我令胤乎。"乃收養之,及長,聰明多智略,乃名阏智。以其出于金椟,姓金氏。改始林名雞林,因以此為國号。
三國史記卷 第二味鄒尼師今立一雲味照。母樸氏,葛文王伊柒之女。妃昔氏光明夫人,助贲王之女,其先阏智出于雞林,脫解得之,養于宮中,後拜為大輔。阏智生勢漢,勢漢生阿道,阿道生首留,首留生郁甫,郁甫生仇道,仇道,則味鄒之考也。沾解無子,國人立味鄒,此金氏有國之始也。
樸姓的起源:
三國史記新羅本紀第一:記載 始祖 姓樸氏,諱赫居世。------傍林間,有馬跪而嘶,則往觀之,忽不見馬,隻有大卵。剖之,有嬰兒出焉。則收而養之。及年十餘歲,歧嶷然鳳成。六部以其生神異,推尊之。至是立為君焉。辰人謂瓠為樸,以初大卵如瓠,故以樸為姓。居西幹。辰言王,或雲貴人之稱。
李:新羅開國元勳阏川楊山村長瓢岩公李谒平後裔、唐朝支援新羅将領李茂後裔、北韓開國功臣女真人李之蘭、明将李如松子李應祖和李天根的後代。慶州李氏為南韓李氏家族的大宗。
張:元朝公主陪嫁随從後裔。
孔:明末山東曲阜孔氏渡海避難的後裔(也有陪元代公主來的衍聖公後人)。
闵:宋朝使臣闵稱道與孔子弟子闵子骞後裔。
印:晉朝使臣印瑞後裔。
謝:梁時士族陳郡謝氏輾轉渡海避難的後裔。
左:元朝派往耽羅島駐守的左亨蘇後裔。
朱:南宋末期避難的朱熹之孫朱潛後裔。
明與升:明初被流放的明玉珍之子明升後裔。
杜:北宋真宗時期,逃往避難的兵部尚書杜慶甯後裔。
馮:南北朝時,北燕昭成帝馮弘後裔。
在南韓五大姓氏中,金姓106個本貫、樸姓70多個本貫、崔姓43個本貫,全為本土起源,并無從中國傳入的相同姓氏。李姓109個本貫中,約30多個是由中國傳入,鄭姓35個本貫中,隻有瑞山鄭氏、琅琊鄭氏兩個本貫由中國傳入。
南韓與北韓的安、卞、邊、蔡、曹、陳、池、丁、範、方、房、洪、康、吉、蔣、康、孔、廉、盧、明、南、潘、千、秦、秋、任、沈、慎、石、宋、魏、閻、閻、嚴、楊、殷、印、禹、朱、洪等姓氏據傳完全來自漢唐直至明朝時期的中國,并無充分的考證;林、魯、柳、車、羅、呂、南宮、芮、王、吳等姓氏則在族譜中相傳始祖是戰國、秦朝、漢朝時期進入北韓半島的中國人。
南韓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