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理想美國人成為隐形殺手時,導演用喜劇去諷刺一整個特定階層80年代的“理想美國人”殘酷的“隐形殺手”什麼都不做卻可以擁有一切是發瘋還是理智是虛幻還是現實

當理想美國人成為隐形殺手時,導演用喜劇去諷刺一整個特定階層80年代的“理想美國人”殘酷的“隐形殺手”什麼都不做卻可以擁有一切是發瘋還是理智是虛幻還是現實

《美國精神病人》被看作“黑色諷刺劇”。它以誇張手法描繪了一種肖像:即美國的某些商業階層如何坐享其成,操縱他人錢财而不為社會創造什麼。這當然指華爾街上的那一類人。這些人物經常出現在好萊塢電影螢幕上,如《商海通牒》和《套利交易》。

本片主人公貝特曼象征20世紀80年代的物質主義和以自我為中心的精神狀态。

當理想美國人成為隐形殺手時,導演用喜劇去諷刺一整個特定階層80年代的“理想美國人”殘酷的“隐形殺手”什麼都不做卻可以擁有一切是發瘋還是理智是虛幻還是現實

他關注的不是人,而是東西。對他來說,進口的外國潤膚液、昂貴西裝、高科技裝置和花哨的名片比他的未婚妻、妻子或同僚更重要。

《美國精神病人》這部電影的主人公是帕特裡克・貝特曼(克裡斯蒂安・貝爾飾),他是20世紀80年代理想的美國人的代表,他英俊、聰明、有教養且十分成功。他無所不有,與富家女伊夫林訂了婚,而且在同僚群中相當有女人緣。貝特曼表面上在華爾街工作,實際上卻每天與富家子弟朋友們聚會于約最時髦的餐館和俱樂部。

當理想美國人成為隐形殺手時,導演用喜劇去諷刺一整個特定階層80年代的“理想美國人”殘酷的“隐形殺手”什麼都不做卻可以擁有一切是發瘋還是理智是虛幻還是現實

在影片裡充滿了空虛的美國人。貝特曼的上班不過為了“随俗”,他父母留下的大筆錢财足以讓他輕松地辭掉工作。此人的整個世界不僅圍繞與同階層朋友保持融治關系,而且凡事必須要最好的。

當他與友人們展示各自造價昂貴的名片時,大家更喜歡另一個人的名片而不是他的,這竟然使貝特曼緊張得汗流浹背。他是完全迷戀外貌的人,每天不遺餘力地使自己呈現最佳外表。他周圍的其他人也都一樣膚淺。

當理想美國人成為隐形殺手時,導演用喜劇去諷刺一整個特定階層80年代的“理想美國人”殘酷的“隐形殺手”什麼都不做卻可以擁有一切是發瘋還是理智是虛幻還是現實

但貝特曼與其他人有一個差別:他會殘酷地折磨人、謀殺人。

至少他自己這樣想。這并不是什麼問題,因為男主人公僅僅生活在沒有行為後果的世界裡。

當理想美國人成為隐形殺手時,導演用喜劇去諷刺一整個特定階層80年代的“理想美國人”殘酷的“隐形殺手”什麼都不做卻可以擁有一切是發瘋還是理智是虛幻還是現實

他先殺死了一名職業對手保羅・艾倫。一名前來調查的偵探放過了貝特曼,因為有人錯誤地證明艾倫死亡的那天晚上,貝特曼正在其他地方。這種張冠李戴的錯誤之是以出現是因為所有那些人都一樣空洞乏味,結果人們難以真正識别不同人的身份。

這部電影劇情看上去很簡單,人物構造也有一些空洞的味道,但是如果細細深入思考你就會發現其中的“玄妙”。

當理想美國人成為隐形殺手時,導演用喜劇去諷刺一整個特定階層80年代的“理想美國人”殘酷的“隐形殺手”什麼都不做卻可以擁有一切是發瘋還是理智是虛幻還是現實

影片強調了一點,無論貝特曼真正做了多少事情,他卻被視為“成功者”。他父親實際擁有一家巨大的公司。我們從未看到貝特曼在辦公室裡幹什麼,他的日程簿上除了充滿暴力色彩的塗鴉外一片空白。

無論他對同僚們如何驕橫,他們仍然佩服或敬畏貝特曼。無論貝特曼怎樣貶損他的女秘書和其他職員,他們仍然恭維不止。他的未婚妻也不顧貝特曼的冷漠和譏諷,極度渴望與他成婚。即使跟他朋友的未婚妻眉來眼去的時候也不用付出任何代價,不管做任何事情,他都可心不在焉。

當理想美國人成為隐形殺手時,導演用喜劇去諷刺一整個特定階層80年代的“理想美國人”殘酷的“隐形殺手”什麼都不做卻可以擁有一切是發瘋還是理智是虛幻還是現實

對不屬于自己“一類”的人,貝特曼一律蔑視。他擁有金錢和權力。

當理想美國人成為隐形殺手時,導演用喜劇去諷刺一整個特定階層80年代的“理想美國人”殘酷的“隐形殺手”什麼都不做卻可以擁有一切是發瘋還是理智是虛幻還是現實

貝特曼是否發瘋了?在影片的某一時刻,主人公的畫外音這樣說:

“我具有一個人的所有特征:血液、肉、皮膚和毛發,但卻沒有可被辨認的一種清晰情感,除了貪婪和厭惡。我自身正出現可怕的東西,而我不知道為什麼。夜間的嗜血欲延伸到白天。我想要殺戮,處于狂暴的邊緣。我想那個神智的面具即将滑下來……”
當理想美國人成為隐形殺手時,導演用喜劇去諷刺一整個特定階層80年代的“理想美國人”殘酷的“隐形殺手”什麼都不做卻可以擁有一切是發瘋還是理智是虛幻還是現實

這是十厘清楚的自我反思。一個真正瘋狂的人能如此深刻地自我解析嗎?

他的謀殺傾向無法預料。一名街頭流浪者、一位競争的同僚、一個普通的女性和其他的人都成了貝特曼無可抑制的殺人欲望和極度無聊的犧牲品。因比較名片而産生的妒忌心也許可以解釋貝特曼對一名同僚的謀殺,但所有其餘的犯罪似乎完全随意、變幻莫測。

當理想美國人成為隐形殺手時,導演用喜劇去諷刺一整個特定階層80年代的“理想美國人”殘酷的“隐形殺手”什麼都不做卻可以擁有一切是發瘋還是理智是虛幻還是現實

而這一點也許很重要,主人公幾乎就是那種“不可信賴的叙事者”。

本片熟練地玩弄一種概念,即貝特曼的暴力,僅僅屬于一群無聊的企業上層白領的報複幻想。

當理想美國人成為隐形殺手時,導演用喜劇去諷刺一整個特定階層80年代的“理想美國人”殘酷的“隐形殺手”什麼都不做卻可以擁有一切是發瘋還是理智是虛幻還是現實

例如,當他手提一個發動的電鋸在高層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樓走廊裡追逐從他房子裡逃出的一名女孩時,竟然沒有引起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樓裡的任何人注意。另有一次,一位同僚見貝特曼拖着顯然裝有屍體(甚至帶着血迹)的箱子時,對裡面裝了什麼竟然隻字不提。

以上片段更像是男主人公的幻想世界,而不是現實,因為在現實世界中這種構想顯然是不存在的。

當理想美國人成為隐形殺手時,導演用喜劇去諷刺一整個特定階層80年代的“理想美國人”殘酷的“隐形殺手”什麼都不做卻可以擁有一切是發瘋還是理智是虛幻還是現實

有關這部電影的混淆性質,影評界已經說了不少。電影裡表現的究竟是現實,還是整個經曆不過為一連串幻影?當一部電影有意設計得與真實混淆時,常會引起主流觀衆的反感。

如果你不喜歡這種感覺,就應該避開《美國精神病人》。它表現的是一種風格化的現實幻影,是一個充滿荒唐事件的黑色喜世界。在貝特曼的笑容表面之下藏着暴力和危險殺機,向我們顯示那些憎恨周一切的精英。

當理想美國人成為隐形殺手時,導演用喜劇去諷刺一整個特定階層80年代的“理想美國人”殘酷的“隐形殺手”什麼都不做卻可以擁有一切是發瘋還是理智是虛幻還是現實

其實如果細細品味,本片的真正目的并非表現某一個人如何瘋狂,而是描繪一整個階層,并延伸涉及整個經濟系統。正是這種經濟系統造出了貝特曼一類的美國暴發戶,這樣的人在美國社會“子孫繁多”。

而當理想美國人成為隐形殺手時,導演用喜劇去諷刺一整個特定階層,表達自己想要展現的主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