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揭陽鄉土風味的故事中,夾纏着人與自然、人與食物的微妙關系。在粿文化的地盤上,閃爍着一束面食的光芒:面線;在這魚米之鄉中同樣留存着娓娓動聽的魚食文化的傳奇。

“西施浣紗”是什麼呢?說白了就是榕江兩岸的鄉土菜:魚舌魚術焯面線。
老友邱先生品嘗後,如是說:“潮汕面線都是手工制作的,把濕面線纏在方木框上曬幹,其狀如豎琴,而面線恰是一根根琴弦,在陽光下透出金黃,散發出帶着鹹味的麥香味,那是一種質樸而又難忘的味道,聽、聞着是醉了有點誇張,但年代的傳統卻是家家戶戶必喜歡的。那時,城鎮人對食物多乎考究,一條草魚要做幾道菜,精做的有魚舌、魚術,雪白的成品在湯碗中,與綠菜點綴相形,難不是仿若玉手纖纖弄影起舞,多點想象卻是不辜負筵席,故是: 湯碗面線似琴弦,聽醉家鄉美味鮮。白雪絮花飄荇上,玉手弄影舞席筵。”
這魚舌、魚術,可大有來曆。
話說,當年楚平王最喜吃魚,每餐無魚則不成席。偏偏楚平王是個急性子,吃起飯來也是狼吞虎咽,如果不慎被魚剌魚骨卡了嗓子,那個倒黴的禦廚非腦袋搬家不可。伴君如虎!于是楚宮的禦膳房總是人心惶惶,經常有人稱病不出工。
而“西施玩月”是一道傳統中秋節味,也許儲存有古時玩月羹的遺風。它是在煮魚圓的鍋中放入火腿片、筍片、香菇、綠葉菜燒沸撈出,重擺回在魚圓上面,雖不知西施何在,也不明哪是月亮,卻成就了潮汕魚丸悠悠幾千年的傳承。
西施的故裡在現今的浙江諸暨城南苎蘿山下,浣紗江畔。越國敗給了吳國後,西施到了吳國,深得夫差寵愛,但是西施内心日夜思念故鄉的親人和國難民憂,整日不苟言笑。
傳說在一個中秋之夜,吳王為了讓西施忘卻思鄉憂郁,便在“玩月池”設宴,讓西施邊賞月邊品嘗佳肴,廚師借用“西施玩月”這一美妙的名稱,費盡心機為她做了一道美味菜肴,即用魚肉、雞肉、和豬肥膘細剁成泥,烹制成丸子,以魚圓比作明月,盛器象征“玩月池”。
此菜色彩鮮明,形象獨特,令西施賞心悅目。魚圓滑潤細嫩,湯清味美,西施吃了這道菜極為愉悅,吳王也高興不已。此菜後來傳至民間,成為家喻戶曉的美食。在潮汕,魚丸既傳承了古法,也進行創新,演變成獨俱特色的地方小食,也衍生出魚冊、魚術、魚舌、魚面和魚餅等特色品種,可以說,魚舌、魚術仍保留着"西施玩月"的古早做法。
邱先生說面線如弦絲,細看當如修長的紗線,面線每條的長度約280米。面線潮汕各地都有産,其中普甯面線更有特色。
普甯面線,又稱面春、面條,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百年傳承,手工質造。據說,在明朝末期,松柏嶺出現家庭手工揉面、拉成條狀面條、請客祭祖敬神習俗。至清朝中期,形成手工揉面、拉成面線、日曬、蒸熟等目前普甯面線加工工藝。其制成的面線長而細,既可以長時間儲存,也可直接食用,還可以做成面線湯、炒面線、幹撈面線等多種美食。廣泛用于送禮、祈福、祭祖、敬神,以及進宅、新婚、添丁、祝壽等賀禮,成為普甯地方性禮品和外出幹糧。
鴉片戰争以後,随着商品經濟發展,普甯面線的禮品、幹糧特性不斷提升,社會需求越來越大。至清朝末期,松柏嶺出現家庭面線專業作坊,使用牛作為動力,拉動石磨磨制面粉,使普甯面線品質得到提升,産量大幅度提高,并随着華僑走出國門,在東南亞流通,成為具有潮汕特征的中華美食,伴随中華經濟走向全球,成為華人認同的信物、紐帶,支撐中華經濟在世界崛起,并演繹成為具有中華特征的商道文化。民國期間,普甯面線更成為南昌起義部隊、遊擊隊、武工隊、政工隊的外出執行任務的幹糧。至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松柏嶺成立集體所有制面線作坊,并利用寒媽水庫灌溉管道落差建設水力磨房磨制面粉,使面粉品質得到質的飛躍,面線技術進一步提升,并完善、固化普甯面線“揉面”、“搓面”、“上面”、“日曬”、“汽蒸”等五道工序生産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