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指濟水,與古代與長江、黃河、淮河并稱“四渎”之一,其水(氵<是由“水”的草書形式變來的,像小河中的流水,與水有關>)浩大(齊<“齊”的甲骨文,是用三個谷穗、兩根谷杆來表示地片中的谷子吐穗整齊一緻,與整齊、浩大有關>)奔湧而過。濟水後被黃河、小清河占其故道。

濟水從曆山西、北而過,因曆山之下的地區人煙旺盛,相聚成邑、圍而築城,故稱濟水之南的這片地方為“濟南”。因山南水北受到陽光照射而稱“陽”、山北水南陽光照射不到而為“陰”,故濟水之北之地為“濟陽”,而濟水之南的東原砥平之地叫“平陰”。濟水之北的廣大地區則稱“濟北郡”、“濟北國”,現分化為泰安、萊蕪、長清、東平、臨邑、平原、德州等地。
《史記》載,“舜,耕曆山,漁雷澤”,雷澤即現在的菏澤。一生為蒼生而奔波,即便晚年,仍奔于大地、山間、江畔。
後來,舜南巡,途中病重。娥皇和女英聞訊後,不顧衆人勸阻,執意要去南方探望丈夫。
臨行前,與親友離别時,串串淚滴猶如珍珠滾落,淚水滴處便形成了一窪清泉,滴滴淚水珍珠般再從水下突湧而出,濟南“珍珠泉”、“趵突泉”等72名泉,它們的泉水彙入大明湖,再從大明湖湧入華山“蓮子湖”,故稱濟南為“泉城”。
當舜之雙妃娥皇和女英千裡哭夫,來到虞舜歸天的湘江之畔時,雙雙投江而亡,故舜之雙妃也稱“湘妃”,湘江兩岸的竹子也因淚灑竹葉,葉面淚痕斑斑,這裡的竹子稱為“湘妃竹”,而“湘妃淚”灑落“重華山”上的林中,林中樹上仙果上現出一雙淚眼,其果則取名與“湘妃(xiang fei)”同音的“香榧(xiang fei)”。此地因湘妃淚而雨,因湘妃恸而哀,故稱為“哀州”,後是以地多樟樹,以“樟樹”為地名,現為“樟樹市”。
大舜馴象圍耕曆山,雙妃恸哭淚灑山下,所涉濟南多地,為濟南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