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水往低處流。可偏偏有一種水,在地底下嘟噜噜地往上冒,甚至能一噴三尺高。
這種水,就是泉。

泉,是一種水文地質現象,是地下水在地表出露的一種形式。其實,泉不僅有從地面向上噴湧的,也有在重力作用下,随着地勢汨汨向低處流動的。向下流動的泉水,循規蹈矩的,倒是很好了解。但是向上流動的泉水,如此桀骜不馴,又是怎麼回事兒呢?
這首先要從實體上的連通器原理說起。
兩個聯通的容器,其水面會保持一緻,而當一側不斷加水時,另一側的水就會流出,當兩側高差很大時,水則會由于兩側壓力差,噴湧而出。
地下水賦存在地下的岩石和土壤的孔隙中,并在其中穿行流動。
什麼是地下水位呢?
地下水位,指的是地下水面相對基準面的高度,一般用海拔高度來表示。對于潛水含水層,其頂部水面的海拔就是其地下水位;但對于承壓含水層來說,由于其水流受到上部隔水層的限制,水面并不能夠達到其水位高度。是以需要打一口監測井,根據井中水面的位置來測量其地下水位。
提到泉,有一座城市,就因之而得名。這就是“泉城”——濟南。
濟南泉水的形成,得益于它得天獨厚的水文地質條件。濟南的地勢南高北低,其南部山區,樹木茂盛,水源充沛,且為大片灰岩地區。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在水的作用下極易溶解,進而形成大量溶洞,利于水的流動。在南部山區彙聚的泉水,一路向北,暢通無阻。但到了濟南城内,卻遇到了攔路虎——岩漿岩。這裡的岩漿岩緻密完整,水很難從其中通過。于是泉水“一咬牙”,隻好一路向上,沖破地面,噴湧而出,造就了濟南“家家泉水”、“七十二名泉”的風景。
在濟南老城區僅2.6km²的範圍内,就有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珍珠泉四大泉群,分布有大大小小一百餘處名泉。
關于這四大泉群你知道多少呢?
趵突泉泉群
趵突泉位于趵突泉園區内,又稱泺、娥姜(英)水、檻泉、爆流泉,俗稱“三股水”,位列曆代濟南七十二泉之首。其噴湧之氣勢、出水量,在濟南諸泉中首屈一指。
今泉池為石砌長方形,東西長30米,南北寬20米,日湧量最大可達24萬立方米,彙入西護城河。以趵突泉為代表,連同周圍諸泉統稱為趵突泉泉群。
《春秋》載:魯桓公“會齊侯于泺”,泺水源頭即趵突泉。北宋熙甯年間曾鞏任齊州知州,他所撰《齊州二堂記》一文中這樣寫道:“有泉湧出,高或至數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這是迄今所發現的關于趵突泉之名的最早記載。
趵突泉泉群集中分布着近30處名泉,其中,趵突泉、金線泉、皇華泉、柳絮泉、卧牛泉、漱玉泉、馬跑泉、無憂泉、石灣泉、湛露泉、滿井泉、登州泉、杜康泉、望水泉等諸泉位列濟南新七十二名泉名錄。
趵突泉周邊名勝古迹衆多,有觀瀾亭、泺源堂、娥英祠、望鶴亭、來鶴橋、蓬山舊迹坊、白雪樓、尚志堂及“觀瀾”“趵突泉”“第一泉”等曆代詠泉詩文碑刻。
黑虎泉泉群
黑虎泉位于濟南環城公園園區的南護城河東段,東北與解放閣隔河相望,為濟南七十二名泉諸版本所收錄的名泉。黑虎泉之名,始見于金代的名泉碑。因水聲轟鳴,聲若虎嘯;或因洞卧巨石,形似卧虎而得名。
明代晏璧的《濟南七十二泉詩》,寫出了黑虎泉的蓬勃噴湧氣勢:“石蟠水府色蒼蒼,深處渾如黑虎藏。半夜朔風吹石裂,一聲清嘯月無光。”明代曆下十六景之一的“岩畔飛泉”即此。
在濟南衆多名泉中,黑虎泉算得上是最親民的一個,每天都有衆多市民來這裡打水,将清冽的泉水帶回家飲用。
黑虎泉之水出自護城河岸邊崖洞,崖洞深3米、高2米、寬1.7米。泉水通過洞底暗道,從三個石雕獸頭中瀉入泉池,水漫流泉池背面台階形成水簾,瀉入護城河。黑虎泉最大噴湧量約4.1萬立方米/日,僅次于趵突泉,在濟南市區諸泉中居于第二位。
黑虎泉與南護城河兩岸及河中諸泉組成黑虎泉泉群,泉水直接流入南護城河。
自解放閣向西約700米長的河段,有黑虎泉、琵琶泉、瑪瑙泉、白石泉、九女泉等入選濟南新七十二名泉之列。其餘名泉還有任泉、豆芽泉、五蓮泉、一虎泉(缪家泉)、金虎泉、胤嗣泉、彙波泉、對波泉等。
珍珠泉泉群
珍珠泉為濟南七十二名泉諸版本所收錄,因南護城河中有南珍珠泉,故此處珍珠泉又名北珍珠泉。該泉出露形态為串珠狀上湧,池中泉眼遍布,依欄觀賞,泉從沙際湧出,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與池中成群的鯉魚構成“鯉魚戲珠”之勝景。
珍珠泉常年不竭,由玉帶河北流進濯纓湖,經百花洲注入大明湖。它與周圍泉水統稱為珍珠泉泉群。除珍珠泉、溪亭泉、濋泉等名泉位于珍珠泉大院中,院外街巷中的濯纓泉(王府池子)、騰蛟泉、芙蓉泉、玉環泉、雙忠泉等都屬于珍珠泉泉群。
▼ 珍珠泉泉群的王府池子
珍珠泉自古以來頗負盛名,金朝的雷淵,明朝的晏璧、邊貢、李攀龍,清朝的蒲松齡等文人都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詩篇。清乾隆皇帝詠珍珠泉禦碑,至今還矗立在泉池的北岸。
▼ 珍珠泉泉池
五龍潭泉群
五龍潭位于濟南西護城河外名士閣東側,曆史上曾稱為淨池、灰灣泉,金《名泉碑》、清《濟南七十二泉記》将其收錄。元代,泉池旁建五龍廟,故改名五龍潭。泉水從池底湧出,不見泉眼,隻見水漲而溢,古人以為龍窟。又傳說,五龍潭原為唐胡國公秦瓊府第遺址,一天雷雨過後,“潰而為淵”。
五龍潭泉水出露形态為湧流,潭水沿石渠穿街過院,蜿蜒北流,瀉入西護城河與生産渠。
五龍潭與周圍近30泉統稱為“五龍潭泉群”。其中,位列當代濟南七十二泉名錄的有五龍潭、古溫泉、賢清泉、天鏡泉、月牙泉。
(來源:中國國家人文地理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