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革命時期和抗日戰争、解放戰争年代,為了溫縣人民的解放事業,一大批共産黨員和革命群衆為之奮鬥直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先後湧現出1028名革命烈士,僅區級幹部就有18人。1947年,經太行第四專署準許,溫縣以革命烈士名字命名的村鎮就有四個。分别是祥雲鎮、栗廷鎮、峻山村、萬富村。為紀念三區區長栗廷烈士,南張羌村改為栗廷鎮;為紀念四區區長張峻山烈士,雙流村改為峻山村;為紀念五區區長程萬富烈士,西王村改為萬富村;為紀念二區武委會主任張祥雲烈士,西南王村改為祥雲鎮。
範金堂烈士
範金堂(1904——1928),字玉甫,筆名赤波,河南溫縣留尚人。少時聰明好學,曾于省府開封聖安德烈中學和安徽省立第六中學讀書。後投筆從戎,在馮玉祥的國民軍中加入中國共産黨。大革命失敗後,範金堂傳回故鄉,聯絡共産黨員王濟民等人,成立“血華學社”,編印《血華周刊》,傳閱《共産黨宣言》等書刊,傳播馬列主義。1927年11月,共産黨員杜伊訓在大吳村被逮捕,範金堂離溫赴滬,在共産黨員劉錫五上司下創辦《流熒》雜志,傳播革命思想。離開溫縣前,他已做好了随時為革命獻身的準備,寫好了休書,将妻子安置到娘家,并對她說:“我這一去,很可能回不來了。你還年輕,該改嫁就改嫁吧,不能耽誤你。”1928年春,範金堂與幾位革命同志在江陰縣組織革命暴動,不幸被捕犧牲,年僅24歲。
楊介人烈士
楊介人(1898——1936),原名楊介臣,字廉泉,乳名福泰,化名王仁,河南沁陽縣崇義人。1919年去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加入共産黨。1923年轉赴蘇聯東方大學就讀。年底回國後被派遣到豫北進行建黨工作,是安陽黨組織創始人。1930年10月到溫縣後楊壘村嶽父家居住,以教書為掩護進行革命活動。1932年10月發展青年張寶善和王汝賓加入共産黨,成立了楊壘黨小組,并創辦了農民夜校。1933年10月,離溫到外地隐蔽。1936年12月,在國民黨保定監獄囚禁時,因上司越獄失敗被害,是年38歲。
閻淩霄烈士
閻淩霄是河南孟縣武橋村人,在孟縣師範教書期間,曾參與組織學潮。1936年春到溫縣四肇完小任教後,在進步師生中間秘密組織了讀書會,介紹共産主義理論的書刊。1937年春受聘于溫縣第一完小,繼續在師生中組織讀書會。“七·七”事變後,革命形勢迅猛發展,讀書會公開為“抗日讀書會”。他帶領師生到城鄉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1938年2月奔山西抗日根據地參加革命。1939年春加入共産黨,10月谪津南支隊工作,任民運股股長。1942年在滄州農村失蹤。新中國成立後,追認為革命烈士。
吳孟玮烈士
吳孟玮(1910——1944),原名吳春岫,乳名合,筆名陳菲。河南溫縣北賈村人。1932年參加“左聯”,同年6月加入共産主義青年團,先後任共青團開封市西區區委書記、開封市委書記。1933年8月因叛徒告密而被捕,1936年初出獄。1938年秋離開《秦風日報》社從西安返溫。年底,同國民黨縣府内的共産黨員王中一道,組織了進步抗日團體“溫縣抗日政治教育工作團”,上司該團60餘名熱血青年在城鄉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1944年在西華縣被敵人殺害,是年34歲。
郭相臣烈士
郭相臣是共産黨在開辟溫縣抗日遊擊根據地鬥争中,犧牲的第一位區級幹部。1945年3月,郭相臣從山西來到溫縣,任二區區長,常駐北保豐村,就任不到一個月就英勇犧牲。任二區區長期間,他帶領區幹隊,到各村宣傳黨的抗日方針,召開保長會議,宣傳黨的抗日統一戰線政策。溫縣地方武裝在沁南的活動,使日僞軍大為驚慌。3月25日夜裡,沁陽僞軍李端章部突襲北保豐,郭相臣帶領十幾名戰士頑強抗擊,終因寡不敵衆,全部犧牲。8月上旬,溫陟縣委、縣政府在武德鎮湯王廟召開追悼大會,并為郭相臣烈士立碑,碑文是“為拯救在日寇、漢奸、特務統治蹂躏下的溫陟縣二區人民而犧牲光榮無比”。現在郭相臣烈士紀念碑立在溫縣烈士陵園。
栗廷烈士
栗廷(1906——1945),河北贊皇縣人。1945年9月,抗日戰争勝利以後,栗廷到溫縣三區任區長。到任後,他和副區長劉鴻江一起,組織幹部,深入群衆,宣傳黨的減租減息、合理負擔等政策;培養積極分子,組建各村政權;瓦解敵僞組織,收繳社會零散槍支。全區工作進展順利,受到縣委縣政府的表揚。然而,敵人是不甘心失敗的。1945年10月18日夜裡,南張羌匪首王有道、周天祖乘三區區幹隊去參加解放沁陽王召的戰鬥、區公所空虛之機,糾集土匪30餘人,裡應外合,偷襲區公所。區公所的炊事員就是土匪,他偷偷打開區公所大門,放進同夥。區長栗廷、副區長劉鴻江等4人寡不敵衆,壯烈犧牲。
張峻山烈士
張峻山,祖籍河北,13歲時逃荒到山西遼縣(就是現在的左權縣),在饑寒交迫時被迫到廟裡當和尚。抗日戰争爆發後,1939年,他跳出佛門,加入八路軍,同年入黨。1945年5月,任溫孟縣一區區長,常駐雙流村。1945年9月,溫孟縣一區改為溫縣四區,張峻山仍任區長。1946年10月,我軍備戰上山後,第四區擴編,張峻山任區長兼武工隊隊長,和區委書記王武烈一起,多次帶領武工隊傳回四區作戰。1947年3月11日,四區武工隊攻下雙流村,該村敵自衛隊長周澤富率殘部倉皇出逃,路上與國民黨豐稔鄉鄉長李育和所帶自衛中隊彙合,李育和糾集招賢鄉、蔔賢鄉和孟縣等地敵軍300餘人,向雙流村撲來。在敵衆我寡的情況下,張峻山帶領幾個戰士,以井台為依托,指揮武工隊且戰且退。當他看見區委書記王武烈和幾個戰士還沒有撤退時,就站起來,大聲招呼他們撤退。不幸腹部中彈,腸子流出。戰友們幫他把腸子塞回去,簡單包紮後,擡到沁陽賈村,當天夜裡,張峻山因傷勢過重,流血過多而不幸犧牲。1987年,原四區區委書記王武烈從雲南省冶金廳廳長位上離休後,到溫縣故地重遊,專門祭拜了張峻山烈士。他趴在烈士墓上,放聲大哭。感情至深,非常感人。他說:“我和峻山同志都是左權人。我在左權路東幹校學習時,他是我們的生活教官。到溫縣後,我在五區,他在四區,以後兩區合并,成立一個武工隊,我們又并肩戰鬥在一起。他比我大幾歲,是我的好大哥、好兄長。對他的犧牲,我是永遠銘記在心的。”
張峻山犧牲後,當天夜裡,戰士們在高肇村找了一口柏木棺材,把烈士埋葬在沁陽賈村。上世紀50年代,縣裡準備把張峻山的靈柩移到烈士陵園,峻山村群衆知道後,自發出動,把靈柩截了下來。他們說:張區長是為我們犧牲的,永遠不能和我們分開。在征得縣委同意後,前峻山、後峻山兩村群衆自籌資金,把烈士安葬在兩村中間,并建立了紀念塔,作為永久紀念。
程萬富烈士
程萬富(1915-1947),山西昔陽縣人,1941年加入共産黨。1945年5月,任溫陟縣三區區長,抗戰勝利後,改任溫縣五區區長,常駐西王村。五區的反奸反霸、減租減息和耕者有其田運動多次被太行版《新華日報》報道。1946年10月,我軍備戰上山後,他又傳回三區任區長兼武工隊長,多次帶領戰士奔襲縣境敵人。他們風餐露宿,晝伏夜出,靈活主動地打擊敵人,曾在10天内七戰七捷,受到上級表彰。1947年3月28日,溫縣武裝部隊在大屯村一帶與敵人激戰一天,夜間向沁陽縣範村駐地轉移,29日黎明在沁陽賈村南地被敵人截擊,程萬富等人不幸被俘。在沁陽監獄中,為保護溫縣民兵免遭殺害,他抱定一死的決心,毅然承擔起帶領民兵與敵人鬥争的“責任”而受盡了酷刑。在刑場上,他高呼“共産黨萬歲!”英勇就義。表現了共産黨人對革命的堅定信念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中共溫縣縣委黨史學習教育上司小組辦公室
溫縣史志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