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體會。
今天報讀一堂微課,明天學習一種技能,後天進修一門外語,到頭來時間付出了,金錢花費了,卻什麼得着也沒有——不能說完全沒有,隻是跟自己期盼的那個結果實在是大相徑庭。
為什麼會這樣?
想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去做的事就是要定義你學習的那種知識,到底是什麼類型的知識?
一般而言,知識可以分為兩種:軟知識和硬知識。
軟知識,指的就是能夠提升你思維認知,重新梳理你思想觀念的知識。這種知識一般比較虛無缥缈,很難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比如各種學科的理論知識,都是屬于這一類。
而硬知識,當然就是那些技能類的知識了。這種知識可以實實在在手把手教導學習。别人做一步,你照着做一步,就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譬如手工制作或廚師這些,就是屬于這一類的技能知識。
這兩種知識,學習起來都各有難度,學習方法也不盡相同。但是從接觸它們到最終變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它們經曆的過程基本上都是一樣的。
也就是說,這些知識能不能轉化成你身上的能力,它們同樣需要面對一系列由你做出的“化學反應”。
隻要經過這些“化學反應”的作用,它們才能固定在你的身體裡。

而從輸入知識,到輸出能力這個過程,由你做出的“化學反應”占據的分量最重。
如果在這個“化學反應”裡面,其中有一個環節你做得不到位,不管是軟知識還是硬知識,它們都很難轉化成你的能力,頂多就像你人生中的過客一樣,匆匆而來,匆匆而去。
是以如何讓你對知識的“化學反應”來的更加猛烈更加深刻,就是你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最重要前提。
那這個”化學反應“到底是什麼呢?又包含了哪些步驟呢?
盡管軟知識和硬知識,從輸入個體到輸出能力這一過程所面對的化學反應都是一樣,但由于兩種知識在不同的環節所配置設定的精力比重不同,學習起來的方式也不盡相同。
而很多時候一項能力的習得,最好必須混合這兩種知識的學習才能夠完成,正所謂“理論與實踐”兼備。
總體來說,我所指的這個“化學反應”,其實隻是我們對知識所做的一系列消化的行為。從知識輸入到能力輸出,其過程一般有七個步驟:
每一個步驟裡面,都有不同的運作方法。而軟知識和硬知識的運作,在這七個步驟裡,分别占據的分量都各不相同。
如果其中一個步驟做的不夠恰當,那我們就有可能無法真正掌握這些知識,最終影響到我們運用這些知識;将其轉化為能力,更是無從談起了。
既然如此,掌握每一個步驟的關鍵核心要素,就非常重要了。
那到底要怎麼做?
任何形式,都能夠成為我們學習知識的管道。
你在星巴克點一杯拿鐵,在那裡坐一個下午,隻要你留心觀察他人的言談舉止,一樣都可以學到某些東西。
也就是說,知識的輸入,是離不開我們五官的運用。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鼻子聞,用嘴巴讀等等,都能不同程度的讓我們學到知識。
但說到知識輸入的方式,其實不外乎建立在一種方式上,就是重複記憶,直到打通大腦的神經元連接配接。
看到一個理論,如果你把這個理論重複記憶,或者重複運用,當你突破遺忘曲線的影響,你就成功把這種知識輸入到大腦裡面。這看似是死闆低效的方式,其實一直我們中國人從古到今的學習方式,就是“死記硬背”。無論學習任何科目,都必須要經過“死記硬背”這個初始階段。
軟知識需要背誦理論的重點知識,硬知識需要記住技能每一步的操作步驟。
可為什麼死記硬背會受到這麼人的诟病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你的記憶運用得不恰當。譬如學英語,你僅僅背誦單詞,比起背誦句子,甚至背誦句子應用的段落,對于提升口語能力的幫助就不會很明顯了。這種背誦,以目的推導來看,就是浪費時間。
是以,你的“記憶輸入”,一定要根據你的最終目的來決定采取什麼形式。鍛煉口才,你就要大聲朗讀來背誦一些材料,而不是默讀記憶材料;學習技能操作,你就要用實操記下每一步的操作,而不是隻是看書背誦。
正如我從事的行業是影視制作,很多新手當初學習ps,pr,ae這些軟體的時候,就必須要記住一個作品從建立到最後成果之間的每個步驟。而且學過這些軟體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這些軟體的快捷鍵非常多,對于操作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輪不到你不記得。為了更好完成作品,前提的記憶是十分有必要的。
當然,單純靠硬性記憶來輸入知識,未必就能讓我們掌握到它們。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了解的問題了。
“學而不思則罔”,讓知識填鴨式地塞進你的腦海裡,隻記住标準答案,對于我們個人能力的提升隻會有害無益的,甚至還會禁锢我們的思維。
那怎麼樣才能避免這種情況呢?這時就需要你主動去思考,了解知識背後的邏輯關系了。
有了這一步,不但可以讓我們更容易接收知識,更重要的是,思考和了解會讓我們更好地把它們記憶在腦海中。
怎麼去了解呢?唯一的辦法,就是對知識多給自己問為什麼了。問為什麼的作用,就是思考找出事物背後的運作原理。看完一篇文章,你能夠總結出這篇文章想要表達的思想,這種思考後的了解,就會幫助你掌握文章的知識。
好比你看書,看到一個題目“我們大腦會選擇性篩選資訊投放注意力”。面對這句話,你要怎麼了解呢?就是給自己設問,找出其背後的相關邏輯,:
1,為什麼大腦會選擇性篩選資訊呢?
2,大腦篩選資訊,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做呢?
3,什麼樣的資訊,會被我們大腦篩選呢?
當你面對一個不懂的概念或者知識點,給自己設問,然後圍繞問題尋找答案,那麼你就能夠以此建立相關的邏輯脈絡,讓自己更好了解這個知識點的意思。
有些事情,會随着我們閱曆的增加而産生不同的了解。看一本書,每個人都能夠得出不同的見解,此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但不管你對知識産生何種了解,其目的都是為了實作最終結果輸出。是以能夠把結果做出來的,都是成功的了解。
例如你用ps制作一張宣傳海報,以前看書你是按照abcd這個步驟去做。然而當你經過思考有了自己的了解後,發現adcb這個步驟,同樣也能夠把這張海報做出來,這就說明,你已經知道每一步操作的背後原理了。
這時的你,就不是思維呆闆的書呆子。好比一棟樓的高度對于你繪制噴畫有幫助,這是你了解自己工作後得出的思考。為了得到這棟大樓的高度,你是不是一定要透過數學計算來得出答案呢?盡管這樣做也可以。但直接問大樓的管理人員不是更好嗎?
“條條大路通羅馬”,了解的作用就是讓你知道,不是隻有一條路才能通道羅馬。知道背後的原理,這樣學習任何東西,你都能夠根據目的而選擇更适合更高效的方式運用你學到的知識,實作能力輸出轉化。
那要怎麼做,才能更好提高自己了解呢?
有一句話:知識能夠更容易了解知識。什麼意思呢?
你想要看懂一篇文章,你得首先認全文章裡面的每個字詞吧!同樣,你想要了解一門知識,至少得有相關的背景知識輔助。
是以,我們必須要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知識架構,以此來提高自己的了解能力。
一般來說,建立知識架構有兩種形式: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聯想交集和新知識與新知識的層第積累。
新知識與舊知識聯想交集,說的就是用舊知識去幫助記憶和了解新知識。這個世界很多科目并非完全沒有關聯,完全彼此獨立。就算是數學這麼抽象的理科,跟文科的哲學理論也有交集的部分。
如喬布斯所說,當初他就是學習了美術書法課,最後才在創造iphone的時候有了設計理念和靈感,這就是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聯想交集。
打一個比喻,知識代表一個城市網絡,那麼舊知識就是已有的大樓,而新知識就是建立的大樓。現在你需要建立不同的道路,把這兩座大樓串聯起來。你要找出彼此相通或相似的規律,用類比的方式把它們建立關聯。
一般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具備屬于自己的知識架構,是以學習其他新的知識,也很容易觸類旁通去了解。
但如果你真的重新學習一門完全陌生的知識,那你的知識架構就隻能一點一步,從頭到尾的去積累了,就是從背記、了解開始做起,直到你的知識量能夠構成一個架構。
至于怎麼鞏固你學到的知識,就需要運用重複這種方式了。
記憶有其運作的規律。
很多時候我們之是以能夠記得一樣東西,是因為無意中符合了記憶的規律。而重複,就是其中一個記憶的規律。
德國哲學家狄慈根說:“重複,是學習之母”。說的,就是重複學習法的重要性。
重複運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不僅能夠幫助我們了解知識,而且還能幫助我們深入了解各個知識點内部之間的聯系,進而更好地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而這,也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首要手段。
當我們學到一種新的知識之後,記得找個時間去刻意重複練習。我們大腦開始學習一樣新事物的時候,往往會輸出很多精力來幫助我們。但随着我們不斷重複,大腦對這件事越來越熟悉,直到神經回路打通了,大腦就不會繼續配置設定過多精力在上面了。
就好像我當初學習鋼琴,一開始我的手指頭根本不聽使喚,用尾指彈奏我卻用了無名指,用拇指時我卻用了食指,非常吃力。《小星星》這麼簡單的歌曲,我都可以彈了一個下午。
但後來我每天堅持練習,重複彈奏,當我手指的肌肉有了熟悉感,我的大腦就不會再想着哪個音符用哪隻手指彈奏,雙方放在琴鍵上,我就能夠自如彈起來。
這是硬知識的重複,至于軟知識,例如很多觀念性的建議“用積極的語言和行為去面對世界”這種,你的重複運用,就是每天遇到事情的時候,可以用一種積極的行為去反應。
以前遇到問題你傷春悲秋,不斷抱怨,現在遇到問題,就會微笑應對,然後主動去看電影購物尋開心。盡管開始你會覺得不自在,好像不是在做自己,但隻要你堅持下去,你的思想自然就潛移默化産生改變。
而重複運用知識的輸出方式,可以是分享ppt ,寫作,跟他人交流溝通,甚至結合生活需要針對性解決問題等。
當然,在重複運用學到的知識期間,如果你發現某個步驟無法達到你想要的效果,這時你就應該停下來,思考一下問題出在哪裡,用結果做回報,找出切實可行的方案,然後修正你的重複運用。
當你持續一段時間重複練習,這時你的大腦對于這門知識使用就不會花費太多精力,正如你駕駛汽車,你從一開始不知道挂什麼檔的彷徨,慢慢就會變成下意識的操作,不用怎麼思考就能夠做出反應,成為條件反射式的習慣。
盡管沒有确切的研究可以保證,堅持多長時間才會形成習慣,畢竟不同的事情難易度不同。但一般來說,持續48天,通常都能夠建立習慣意識。隻要這個習慣意識逐漸變成你的下意識,到最後,你學到的知識,就可以真正轉化為你的能力。
是以從現在起,根據你到底是學習軟知識和硬知識去建構你的學習計劃,然後設定一個清晰的目标,再按照這個流程配置設定精力比重去學習知識,運用知識,那想要讓自的能力不斷提高和進化,也就不在話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