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怒放,烈火噴萬丈。驚弦霹靂周天蕩,威震大洋激浪。莫道生來多難,更喜險關競攀。今日雕弓滿月,敢平胡馬狼煙。”
1980年5月18日,我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的第一枚洲際飛彈獲得圓滿成功。時任國防科委主任的張愛萍上将揮毫寫下這首《清平樂》。
軍事科學院研究員許雪松接受采訪時說,上世紀六十年代起,洲際飛彈憑借其超遠端的核打擊能力成為各個大國軍事政治博弈中很有分量的籌碼。
1965年3月,我國決定研制洲際飛彈,并将其命名為“東風”5号。随後,錢學森主持制定了《地地飛彈發展規劃》,明确提出要在1965年到1972年,研制中近程彈道飛彈、中程飛彈、中遠端飛彈和洲際飛彈。這就是我國軍工史上赫赫有名的“八年四彈規劃”。
1977年9月,我國集中力量大力抓好洲際飛彈、潛地飛彈和通信衛星的研制、試驗工作。其中,1980年向太平洋海域發射遠端運載火箭任務被列在首位。
1980年1月,洲際地地飛彈的研制和試驗準備工作取得重要進展,陸地首區具備了發射試驗條件,海上落區已標明。
1980年5月18日淩晨,我國首枚洲際飛彈“東風”5号矗立在酒泉試驗基地發射場。10時,轟鳴聲中,“東風”5号拔地而起,直上雲天。30分鐘後,“東風”5号飛彈橫跨南北半球,穿越6個時區,以雷霆萬鈞之勢從天而降,全程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許雪松認為,我國第一次洲際飛彈全程發射試驗的圓滿成功,标志着我國擁有了第一代洲際飛彈,也标志着我國戰略飛彈的發展達到了新的水準。

【原标題:驚弦霹靂周天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