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代大學士劉珝:面部有一天生紋路,去世後皇帝親自撰寫忌聯

我們閱盡鉛華,隻為呈現不一樣的曆史。

衆所周知,在明清之前,除皇帝之外就屬丞相權勢最大,負責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因而在朝堂之上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有感于前車之鑒曆曆在目,為避免重蹈覆轍,便借“胡惟庸案”趁機宣布廢除丞相職位。為鞏固君主權勢,朱元璋甚至立下祖訓,嚴禁後世子孫複立丞相。不過這也帶來一系列問題——盡管朱元璋皇帝雄才大略且勤于政務,親自管理六部事務,然而由于事務太過繁雜,一人實在難以處理完畢。為減輕負擔,同時也為了更加高效地處理政務,朱元璋決定冊立侍從顧問一職,選拔一些低級官吏擔任這一職位,賜名号為殿閣大學士。

明代大學士劉珝:面部有一天生紋路,去世後皇帝親自撰寫忌聯

▲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場景

明成祖朱棣自遷都北京後,為進一步減輕自身政務負擔,也為友善自己詢問調查,下诏讓諸多飽學之士在午門文淵閣日夜待命,由此形成了明朝著名的“内閣”制度。最初,内閣大學士作為皇帝的私人秘書,時常參與政務,通常有三到七人。随着相關制度的不斷完善,加上他們又常伴皇帝左右,地位自然也不同往日。此時的内閣幾乎直接掌管六部,其首輔也手握重權,管理朝堂各項事務,地位等同與以往的丞相,普通閣臣也被稱為輔相。今天子淵要給大家介紹的便是明憲宗時期内閣三大學士之一的劉珝。

明代大學士劉珝:面部有一天生紋路,去世後皇帝親自撰寫忌聯

▲明代文官畫像

劉珝,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生于山東壽光,從小就聰穎勤奮,據史書記載,劉珝幼時“生而穎悟”,很早就能達到“過目辄成誦”的境界,實乃天縱奇才。正統十三年(公元1448年),劉珝高中進士,由于天資聰穎且勤于政務,深受英宗朱祁鎮重用,仕途一帆風順,最後進謹身殿大學士,位居閣老。明朝尹旻撰寫的《劉珝墓志銘》曾記載,劉珝出生時臉上“有紋類‘丞’字”,面相十分奇特。一位相士看了劉珝的面相後,感歎“是兒面有紋類‘丞’字,後必為相”。明時内閣大學士等同于以往的丞相,而尹旻又與劉珝身處同一時代,其編寫内容可信度很高。

明代大學士劉珝:面部有一天生紋路,去世後皇帝親自撰寫忌聯

▲畫作中的明憲宗朱見深

當初劉珝學識淵博、人品出衆,在翰林院擔任編修一職時,明英宗非常賞識他,任命他負責教導太子朱見深。朱見深登基稱帝後,自然重用自己的恩師,劉珝的仕途因而一路亨通。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劉珝奉命編寫《文華大訓》,憑借此功跻身内閣後,地位可謂位極人臣。據史書記載,劉珝本人“性疏直”,以至于“自以宮僚舊臣,遇事無所回護”。明憲宗時期,宦官梁芳善于阿谀奉承,經常向憲宗及其寵妃萬貴妃進獻一些奇珍異寶,因而被其所寵信。不過他都是通過在民間大肆搜刮、巧取豪奪才覓得這些奇珍異寶的,員外郎林俊對此事深惡痛絕因而上書彈劾梁芳,不料卻将明憲宗惹怒,是以招來禍患被下獄治罪。

明代大學士劉珝:面部有一天生紋路,去世後皇帝親自撰寫忌聯

▲明代大臣劇照

朝臣見此情形,深知梁芳蠱惑帝心而不敢多言,唯有劉珝挺身而出,冒着惹怒皇帝的危險,在朝堂上向皇帝谏言重新審訴林俊之案,林俊才得以逃過一劫。劉珝在内閣擔任大學士期間,力保江山社稷,擁護太子朱祐樘,當時宦官梁芳、奸臣李孜省等人為了讨好萬貴妃多次左道亂政,在皇帝面前诋毀太子朱祐樘,“欲動搖東宮”。因為太子為人正直,做事小心謹慎,平時并未做任何錯事,劉珝便以此為由堅決反對憲宗廢太子,并屢次用自己曾是帝師的身份前來加以勸谏,揭露梁芳、李孜省等人的陰謀詭計,如此才得以保住朱祐樘太子地位。朱祐樘在劉珝的保護下,最終登基稱帝,成為一代賢君,即明孝宗。

明代大學士劉珝:面部有一天生紋路,去世後皇帝親自撰寫忌聯

▲高柳鎮劉珝墓

當時的内閣大學士除劉珝之外,還有萬安、劉吉兩人,清人張廷玉就曾在《明史》一書中對三人品行做出過評價:“安貪狡,吉陰刻,珝稍優,顧喜譚論,人目為狂躁”。相比起二人而言,劉珝品行好很多,不過說話直來直去,絲毫沒有顧忌,是以被人看作“狂躁”。其實劉珝隻是品行正直,不願和别人同流合污,才會如此行事。正因如此,劉珝與内閣中人相處得十分不愉快,遭受他人排擠與構陷,最終安然隐退回鄉。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劉珝因病去世,享年65歲,谥文和。明孝宗親自為其撰寫祭聯:“忠裨于國,允稱一代名臣;孝表于鄉,堪為三朝元老”,以表達自己對劉珝的尊敬與哀思。

參考資料:

《明史·列傳第五十六·劉珝傳》《劉珝墓志銘》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用戶端檢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