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意,基于物通俗化為常識;基于文專業化為知識。-鄒曉輝

意義=意+義(鄒曉輝提出此大字元串公式表面看似簡單其實内涵卻相當豐富)。

意,用意,基于物的統一通俗化表達為大衆常識;基于文的統一專業化表達成為學科知識、專業術語和領域範式。-鄒曉輝今天作此表示得益于融智學的物意文三個基本範疇及其對現象資訊的高度概括作用。

意,基于物通俗化為常識;基于文專業化為知識。-鄒曉輝
意,基于物通俗化為常識;基于文專業化為知識。-鄒曉輝
意,基于物通俗化為常識;基于文專業化為知識。-鄒曉輝
意,基于物通俗化為常識;基于文專業化為知識。-鄒曉輝
意,基于物通俗化為常識;基于文專業化為知識。-鄒曉輝

與其說字本位,不如說言本位

2009-12 | conference-paper

收錄進《世紀對話-漢語字本位與詞本位的多角度研究》

description

“與其說字本位不如說言本位”

鄒曉輝,鄒順鵬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高等教育研究所

摘要:本文回顧了漢語研究的幾次“本位”轉換,認為這就是前輩在探尋漢語理論體系建構的邏輯起點。如果必須在字與詞之間做出選擇,那麼,趙元任“字是中國人心目中的中心主題”的論斷,以及徐通锵“‘詞’不能代表‘字’而成為漢語的一種基本結構機關”的論斷,都選擇了字。而之前,其他人分别選擇了詞(馬建忠1898)、句(黎錦熙1924)、詞組(朱德熙1982)。這是為什麼呢?難道趙、徐兩位語言學教授都不懂字和詞的常識性義項嗎?顯然不是。他們是根據學術直覺作出上述斷言的。有沒有可支援他們這種學術直覺背後的學術性義項呢?這是筆者提出的問題和思考。本文從宏觀的類與微觀的例兩個層面多個角度,分析了字與詞的學術性義項,發現常識性義項往往是造成非學術性争議的起因。本研究采用史論結合形式和學術分類方法,通過對“語”與“字”兩個亞系統的二八分類,凸顯了音節、字、言“疊交”的特點,得出了“漢語就是組字成語的典例系統”的論斷。陸儉明、馮志偉都說如果字本位換成語素本位,也就不會有人再反對字本位了。是以,為避免字本位提法所引起的非學術之争,與其說字不如說言是漢語的基本結構機關,進而便于我們集中精力論述字素關系(周上之)、字詞關系(潘文國)、字語關系即言和語的關系(鄒曉輝)幾組術語及其關系(這是字本位内部嘗試統一認識的努力之一)。 關鍵詞:普通語言學、形式資訊學、漢語形式化、漢語研究的邏輯起點、字本位、言本位

2009-12(上海:第一屆漢語獨特性理論與教學國際研讨會 論文集: 2013-1-1北大出版社:世紀對話:漢語字本位與詞本位的多角度研究 平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