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檔案出台後,不少學校、老師、家長都有困惑。減負之後,課程如何保證品質,怎麼才能做到減負不減質,甚至提高品質?也許教育的“剩餘物”之說能幫助我們找到答案。
“教育就是當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之後剩下的東西”,這句話流傳甚廣,雖然至今學術界對其出處仍有争議,但這個觀點我非常認同:教育一定要追求“剩餘物”。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主管道,課堂教學沒有“剩餘物”,學校教育就不可能有“剩餘物”。是以,教育的“剩餘物”最終要展現在課堂上。
雖然“雙減”檔案是對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要求,但高中階段學校學生負擔過重問題也不容忽視。高中能不能推進“減負提質”為目的的課堂革命?
追求“剩餘物”的課堂革命
我們的實踐表明,課堂教學的剩餘物應該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要引導學生發現學習意義,發現學科之美,感受學科之美,探索學科之美,要讓學生願意學這門學科。
二是,要引導學生探索方法規律。題目不是老師給的,是老師引導學生總結出來的;概念不是老師教的,也是老師引導學生去總結出來的。按照已有知識,創造條件,架設橋梁,在解決特殊問題或解釋特殊現象中,總結出初步的概念,然後用于一般情景,完善概念。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探索、發現規律。
三是,要引導學生學會變化創造,題目要以少勝多,舉一反三,實作一題通一類、一題串知識、一題糾失錯。
總之,課堂教學追求“剩餘物”,就一定能提高課堂教學的含金量,提高教學品質,提高學業成就。
減負提質刻不容緩,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内動力
課堂革命的根本出路是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精神負擔過重、機械作業過多、外界壓力過大,是導緻學生負擔過重的根本原因,這三個問題就像“三座大山”一樣,壓在中國小孩子們弱小的肩膀上,導緻學生不想學習、不會學習。
減負刻不容緩。那麼,減負究竟能不能提高品質?我覺得,關鍵是要解決想學和會學的問題。
想學問題的核心是動力問題。大家都知道内動力和外動力之說,外動力主要來自外界刺激,包括分數、排名、獎勵、期望和壓力等,目前的教育把外動力放大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而學習的外動力越強,内動力就越小,反之亦然。如果教育去掉一些外動力,會不會激活内動力呢?從這個角度看,是不是能給減負提供一些思考?會學的問題本質上是學習政策和技術的問題,關鍵是要提高以思維力為核心的學習力,一旦掌握了學習力,也會促進内動力的提升。是以,想學和會學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的。
激發内動力主要有三個次元:
一是好奇心。幼稚園和國小低段時,孩子們沒完沒了地問問題,為什麼到高中就沒問題呢?原因就在于,大多數教師的教學似乎就是為了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而不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放大學生的好奇心。
二是成就感。随着年級的增加,特別是到國中、高中後,由于片面強調課堂密度、知識容量,部分學生成績始終難以提高,繼而缺乏成就感。即便學習好的學生也會因為缺乏深度學習而成就感不高。
三是創造性。我們的課堂上能不能給學生提供一種創造的可能,而非滿堂灌和缺少變化的機械作業。
如果這三個問題都解決了,想學的問題就應該容易解決。
學習的超級動力在于相信學生
為什麼說相信學生就能創造奇迹,産生學習的超級動力呢?因為思維決定一切。你的想法會影響你的行動。
相信學生可以從三個次元來了解:
一是,相信每一個學生都不會主觀有意犯錯。
學生犯錯誤有他自己的原因,雖然這些原因不一定站得住腳。我們隻要給學生申辯的機會,讓學生自己說出為什麼那樣做,然後再啟發學生思考,告訴學生更好的建議,學生一般會接受老師和家長的建議。
二是,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想成為最好的人。
第一名隻有一個,我們能做的是,幫助學生縮短與第一名的差距,讓他們樹立必勝的信心。
三是,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老師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激發正能量。要做優點放大型老師,而不是做缺點提醒型老師。今天你又遲到了,作業又沒交,課堂又沒認真聽講……這些說辭,都是在提醒學生的缺點。我們要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形成班級的正能量場。
思維導學課堂,從想學會學到樂學善學
解決不想學和不會學的問題,需要從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動力入手,也就是需要全面提升以思維力為核心的學習力,進而使學生的學習更加符合人類認識事物的規律。
學習力的概念很多,我喜歡最簡單的三要素說,一是毅力,二是動力,三是能力。能力是學習力的基礎要素。提升能力,思維力是核心。
思維力由大小、方向和作用點來确定,大小是學生擁有的知識、資訊量,方向與目标、路徑有關,作用點是解決關鍵問題。思維導圖就是圍繞思維力的目标、路徑和關鍵問題展開。
思維導學主要展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教學形式變革。
目标上以學定教,學生的基礎在哪裡,我們的目标就從哪裡起步。
手段上以學促教,以學習方式的變化促進教學方式的變化。
評價上以學論教,要以學生的學習狀态(包括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以及學習目标的達成度)作為評價課堂教學的重要标準。
二是,教學設計變革。
首先,目标導航,每一條目标都非常明确、具體、可測。
其次,路徑引導,目标明确以後,路徑就清晰了:哪些目标學生可以自己學習,哪些目标需要同伴幫助,哪些目标需要老師引導……如此,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才能落到實處。
最後,問題導向,提問要精準,要把每個目标變成一個問題,問題的解決就能實作目标的達成。問題精準,就能最大限度的減少作業。
三是,學習方式變革。
首先,建立架構。幫助學生先識森林,再見樹木,這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系統思維能力,增強把書本由厚變薄的本領和結構記憶的能力,學生的學習就會變得比較容易。否則我們就是點狀教學,學生會覺得學習内容非常多、很累。
其次,強化關聯,任何知識之間都是有聯系的,包括基于概念間、學科間的關聯,以及知識與學習者本人,與社會、生活、科技的關聯。這種關聯可以提升學生對學習意義和價值的認識。
最後,學會創造,學習方式的變革重點是學會創造。
減負能不能提質?我想,思維導學也許能回答這個問題。(房超平)
作者:房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