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陵之戰:一場或許本不存在的戰役——真的是孫膑打敗了龐涓嗎?

此篇是上一篇的繼續。

我們說到,公元前351年申不害在南韓做了國相,開始主持變法。申不害的變法核心在于加強中央集權,強化君主的權威。相對于商鞅變法,申不害的變法較為粗略,具體可以執行的内容也較少,沒有像商鞅變法那樣動搖南韓的階級基礎,是以其效果也十分有限。是以,在申不害和支援申不害變法的韓昭侯去世後,南韓的變法之路也便終止。

公元前350年,商鞅在秦國實施第二次變法。

“築冀阙宮廷于鹹陽,徙都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為禁。并諸小鄉聚,集為一縣。廢井田,開阡陌。平鬥、桶、權、衡、丈、尺”。

我們可以看到,商鞅的舉措,對于秦國來說,每一樣都見肉露骨,十分深刻,可以說是再造了一個秦國。

第一,築造鹹陽城,并正式定都于鹹陽。第二,改變以往家庭結構,禁止父子,兄弟同住一屋,強行為秦人分家。第三,設縣,成為後來秦國郡縣制的雛形。第四,徹底廢除井田,鼓勵土地私有,發展生産力。第五,統一度量衡。

商鞅确實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改革家,他的改革不僅觸及秦國的階級基礎,更影響到秦國的國家形态,民俗制度。

公元前348年,商鞅再次在秦國實施稅賦改革,将轟轟烈烈的商鞅變法推向了最高潮。

資治通鑒中對此隻有寥寥數語,“商鞅更為賦稅法,行之”。商鞅的賦稅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根據田地的産量計算田賦,如此,多産多交,少産少交,避免了一刀切的情況發生,有效的激發了秦人的墾荒熱情。二是向貴族階層征收重稅,商鞅認為,一旦讓一部分人獲得了富餘的生活,他就必然不再從事生産勞動,國家政體便會受到損失;政府應該向富貴者征收重稅,逼迫他們也要從事生産,這樣,在維護社會公平的同時,提升整個社會的生産力。三是,對酒類等奢侈品征收重稅,“貴酒肉之價,重其租,令十倍其樸……”

商鞅變法的效果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五年後,公元前343年,“王緻伯于秦,諸侯皆賀秦。”。周天子認可了秦國,而秦孝公也恢複了秦穆公時的霸業,甚至要更進了一步。

也就是同一年,初步嘗到揚眉吐氣滋味的秦國與諸侯大會于逢澤,“秦孝公使公子少官帥師會諸侯于逢澤以朝王”。這次大會又稱逢澤會盟,算是諸侯之間的一次高端聚會。但也正是這次會盟,引來了我們今天的主題——馬陵之戰。

馬陵之戰:一場或許本不存在的戰役——真的是孫膑打敗了龐涓嗎?

關于馬陵之戰,曆史上存在較大的争議。這裡,我們隻按照資治通鑒裡的記叙來展現這個故事。

逢澤會盟上,中原的主要諸侯國都派代表參加。作為中原霸主的魏國自然也高度重視,魏惠王親自參加了這次會盟。原本,這次會盟是有一個主題的,那就是魏惠王打算在諸侯中率先稱王,用天子的禮儀。魏惠王之所有這個舉動,一方面是魏國向來實力強大,有一定資本;另一方面,就是秦國帶頭慫恿。這一舉措讓中原各國都十分震驚,明确提出反對的是兩個國家南韓、齊國,這兩個國家也未派遣使者參加這次會盟。

是以,為了重申霸權,找回桂陵一戰失敗的損失,魏國于公元前341年發動對南韓的戰争。

齊國自不必說,原本便與魏國有隙,且實力強大,不服魏國也是情理之中。南韓有對抗魏國的膽氣,多半來源于申不害變法和韓昭侯的雄才大略。

和桂陵之戰一樣,此時齊威王也面臨到底救不救南韓的選擇。最終,他采用孫膑的建議,派遣使者到韓,答應了南韓的援兵請求。南韓得知齊國将來援助自己,于是拼力死戰,但皆以失敗告終,“五戰不勝”。

于是齊國派田忌、田嬰為将,孫膑為軍師帥軍救之,“以救韓,直走魏都”。龐涓得知消息,放棄繼續進攻南韓,回防大梁。這時孫膑向田忌建議,采取減竈之計,逐漸減少齊軍的火竈數量,以給龐涓以齊軍膽怯的印象。于是龐涓中計,再一次舍棄辎重追擊齊軍,結果在馬陵這個地方被孫膑伏擊,大敗自殺。

我們對馬陵之戰的描述較為簡略,一方面,這場戰役家喻戶曉,加之現代影視節目的渲染,很多人對之印象頗深;另一方面,此戰的疑點很多,史上對之争論不斷。

下面我們分析一下此戰的疑點。史記與資治通鑒明确記載,在齊國決定救援南韓時,魏國便立即從南韓撤退,回防大梁,然後“魏人大發兵,以太子申為将,以禦齊師”。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魏人是面向齊人進軍,抵禦齊軍進攻,而齊國此刻也進入了魏國的領地。而馬陵之戰的程序,明顯是魏人在追擊齊人,是以孫膑在撤退的路上擺下減竈之計。按照常理,魏人從大梁往東抵禦齊人進攻,齊人也向大梁的方向進軍“孫子為師,以救韓,直走魏都”,兩軍應該是遭遇戰,怎麼會出現齊人在前,魏人在後的局面。由此看來,減竈之計沒有實施的客觀條件。

馬陵之戰:一場或許本不存在的戰役——真的是孫膑打敗了龐涓嗎?

此為桂陵之戰,僅做參考

或許有人說,抵禦齊人的是太子申,而龐涓隻是“去韓而歸”,他在歸來的路上追擊齊人不可能嗎?

這就更不可能了,因為南韓在魏國大梁的西面,即便龐涓撤退回歸,也應該是從西面回到東面的大梁才對,就是說,龐涓和太子申完全是順路,同樣是面向齊軍。

又或許有人會說,可能是齊軍進入魏國後,得知魏國準備正面迎擊齊軍,因為選擇撤退,而龐涓急于取勝,于是拼命追趕,是以才會追擊齊軍;再者,齊軍進軍路線曲折,可能在某個地段出現了齊軍在前,魏軍在後的情況。我們先不講馬陵确切位置究竟在何地目前還未有定論,隻單說前面的假設就有幾個疑點,一來,如果齊軍主動選擇撤退,那算是重大的戰略決策,史書中應該會帶過一筆,但我們沒有找到相關記錄,而且,這與我們印象中的馬陵之戰也大有不同;二來,如果在這時孫膑實施減竈之計,那根據計策的描述,會不斷有齊國的士兵在魏國的疆域内逃亡,這顯然不符合常識。要知道,齊軍在魏國的領土上屬于入侵一方,成建制的軍隊還可以生存,那麼多的逃兵散落在魏國的領土内,他們如何能逃過魏國地方守備軍甚至是普通魏人的追捕?即便逃過追捕,兩國邊境也絕不會輕易被跨越,否則要邊境何用?退一步講,即便真的在魏國境内實施了減竈之計,隻需排查附近的山嶺人家,一定能搜出蛛絲馬迹,說不準還能抓幾個俘虜打探一下敵軍軍情,總不至于這些逃兵跑的比齊軍主力還快吧?如果是那樣,他們也不用當什麼逃兵了,直接跟着大隊人馬逃多好?

馬陵之戰:一場或許本不存在的戰役——真的是孫膑打敗了龐涓嗎?

是以筆者大膽推斷,馬陵之戰未必發生在魏國,如果這場戰役存在,那也很可能發生在齊國境内,隻有發生在本國境内,逃兵才有可能化整為零,畢竟逃兵逃跑的目的是要逃回家,而不是一直躲在山裡當野人。或許是魏國惱怒于齊國的幹預,放棄攻打南韓後,主動發兵打到了齊國,而齊軍則采取誘敵深入的政策,不斷吸引魏軍追擊,才有了減竈之計和伏擊龐涓的成功。

事實上,馬陵之戰到底存不存在還待考證。馬陵究竟在何處,曆史上多有争論。況且,作為主帥的龐涓,面對同一個對手,兩次放棄主力辎重,輕裝輕敵,犯同樣的錯誤,實在讓人費解。

無論這場戰役是否存在,魏國的沒落已成定局,就在魏齊之戰的第二年,那個前年還慫恿魏國用王号的秦國露出了他本來的面目,商鞅将再次回到那個他夢想發起的地方,這次,魏國和公叔痤給過他的失落和等待,他要用鐵與火來讨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