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是美國的第一大城市和第一大港口,是全世界最頂級的國際大都市,稍微有點曆史知識的人都知道,南北美洲在最初是未被人發現的,在那些土地上,最初有的隻是一些生活原始、文化落後的土著居民,那麼這樣一個荒蕪落後的地方是如何變成如今繁華奢靡的大都市的呢?在《帝國與文明》這本書的第六章做了詳細的講述。
紐約隸屬于美利堅合衆國紐約州,紐約州在美國的東北部。我們現在所說的紐約一般是指以曼哈頓島為代表的“紐約五大區”,它位于紐約州的東南靠海處。

踏上紐約這片新土地的第一人是意大利的探險家喬瓦尼·達·韋拉紮諾,他受雇于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1515年~1547年)進行新大陸的探險。與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并帶回大量白銀相比,韋拉紮諾的這次美洲之行并沒有帶回令人欣喜的金錢價值,是以人們漸漸失去了對新大陸的探險興趣。
1607年,荷蘭為了找到一條去往亞洲更快速便捷的路線,雇傭亨利·哈德遜沿北美大陸的東岸一路北上,最終發現了如今的曼哈頓島,并為這裡取名“新阿姆斯特丹”。荷蘭占領了曼哈頓島及其周邊地區,通過以物易物的方式,用一袋價值24美元的假珠寶,就與美洲土著換得了曼哈頓島及其周圍千畝沃土。等到美洲土著醒悟到出售土地的本質是自己的族人不能再在此居住,雙方之間的沖突日益加劇,美洲土著傷亡慘重,漸漸無力抵抗。
紐約
荷蘭雖然用武力鎮壓住了土著人,但在1652年,日益強大的新阿姆斯特丹殖民政府宣布獨立,脫離了荷蘭的控制。
新阿姆斯特丹,因為靠北而有着嚴酷寒冷的氣候,又沒有任何的金錢價值,如何吸引人們去居住呢?它因為它的包容性而成為很多人的避難所。加爾文宗是基督新教的一個派别,因為與羅馬教廷的教義相悖,是以被羅馬教廷及其勢力所不容,在荷蘭政府的有意指引下,加爾文宗的教徒紛紛去往宗教自由的新阿姆斯特丹避難。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歐洲掀起反法戰争,大批歐洲移民為了躲避戰火而逃往如今 的紐約。
18世紀,馬鈴薯已經成為普及全歐洲的基本食物。1845年,愛爾蘭地區種植的馬鈴薯因為感染上瘟疫全年絕收,數百萬的愛爾蘭饑民逃荒到紐約。
1848年,在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掀起淘金熱,來自世界各地的淘金者紛紛紮根紐約。
如此多的因緣巧合使紐約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人種大雜燴”。
在這一章裡還談到了美國之後半個世紀的盛衰,美國如何獨立?如何建設?聯合國是如何來的?等等,幾乎可以說将美國的曆史都梳理了一遍,文字淺顯易懂,脈絡分明,确是曆史小白的福音。(圖檔來自網絡,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