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兩天的二十國集團(G20)上司人第十六次峰會在意大利羅馬落下帷幕,從成果檔案《羅馬宣言》來看,本次峰會在應對新冠疫情、氣候變化和促進經濟複蘇三個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分歧,最終各方達成妥協,也算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衛生治理話語權之争
在應對新冠疫情方面,峰會提出新冠疫苗是全球性公共産品,要加大努力,確定中低收入開發中國家能夠及時、公平、普遍擷取安全、可負擔、高品質、有效的疫苗。并且,峰會認可世衛組織提出的具體疫苗接種目标,即到2021年年底所有國家至少40%人口接種,到2022年年中70%人口接種。

圖說:G20峰會現場。圖源:CNN
為實作這一目标,輪值主席國意大利提出建立G20衛生融資委員會的倡議,目标是在G20架構下加強世衛組織與其他國際組織合作,強化二十國财政部長與衛生部長聯系。但這一倡議在峰會上争論較大,發達經濟體普遍支援,認為建立衛生融資委員會可以提升全球衛生治理的有效性與系統性;而新興經濟體認為,成立衛生融資委員會可能會沖擊世衛組織在全球衛生治理中的主管道地位,并可能導緻部分工作重複,進一步降低開發中國家在全球衛生治理中的話語權。
秉持着妥協與合作的精神,《羅馬宣言》提出,G20将建立衛生融資工作組,以加強G20财政管道與衛生管道的溝通協調。衛生融資工作組将在2022年年初就如何進一步增強全球衛生治理籌資功能提出方案,以應對和防範下一次大流行。
碳定價下限機制之争
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倡議G20建立國際碳定價下限機制,以補充和加強《巴黎協定》。具體内容包括在少數關鍵排放大國之間展開談判,包括美國、歐盟、中國、印度、英國、加拿大等;為少數關鍵排放大國設定碳定價下限,發達經濟體75美元,高收入新興經濟體50美元,低收入新興經濟體25美元。
這一倡議在峰會上引發較大的分歧。歐洲國家認為,碳定價機制有顯著優勢,可以利用碳定價收入提振經濟,抵消燃料價格上漲造成的傷害;同時,在主要排放大國中設定碳定價下限,可以打消各國在去碳過程中對産業競争力的顧慮。而一些新興經濟體認為,設定國際碳價下限機制未能展現共同但有差別的責任及各自能力的原則,也沒有考慮到開發中國家的不同國情。
經過會議各方磋商和妥協,《羅馬宣言》提出,G20各國應該靈活運用财政、市場和監管等政策工具,在适當情況下,可以使用碳定價機制和激勵措施,同時要為低收入開發中國家提供有針對性的支援。
緩解債務責任之争
在促進經濟複蘇方面,為解決低收入開發中國家受疫情沖擊可能爆發債務危機的風險,G20大力推進了“暫緩最貧困國家債務償付的合作倡議”和“緩債倡議後續債務處理的共同架構”。新興經濟體在近些年來快速成為最貧困國家的債權人,是以發達經濟體要求新興經濟體對最貧困國家減債或免債。新興經濟體則提出,最貧困國家所欠的外債中,除了新興經濟體的官方外債部分,還有很大一部分來自發達國家的私人債權人,是以要求發達國家的私人債權人也必須參與G20“緩債倡議”和“共同架構”。這就在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之間引發了一定分歧。
對此《羅馬宣言》提出,G20“緩債倡議”和“共同架構”在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期間,至少為50個最貧困國家暫緩了127億美元債務,G20各國承諾将更加及時、有序、協調地落實“緩債倡議”和“共同架構”,官方債權人和私人債權人應提供同樣有利條件的債務處理方式,以確定按照可比待遇的原則公平分擔負擔。
可以看出,各方在諸多問題上還是有不小分歧。但面對新冠疫情、全球通脹、能源危機交織的全球困局,唯有團結合作才可能找到藥方。正如東道主意大利總理德拉吉所說,單打獨鬥不是辦法,多邊主義是應對當下全球挑戰的最好方式,為此“我們必須竭盡全力克服分歧”。
作者:複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朱傑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