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藍月亮剛開始盈利,創始人羅秋平來見高瓴投資人張磊,希望他能夠為藍月亮注資。可是,兩人還沒等開始細談,張磊首先就表明了自己的要求:我可以投資藍月亮,但是前提是藍月亮必須繼續虧損。
創始人羅秋平一聽懵了,正常公司拉投資,都是要極力證明自己的發展前途和盈利能力,怎麼到了張磊這裡,卻是虧損的公司才能拉的到投資?
張磊看見羅秋平滿臉疑惑,便開始解釋。聽完張磊的解釋之後,羅秋平一咬牙,直接答應了。4年後,藍月亮發展勢頭迅猛,他們也賺得盆滿缽滿。
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何要先讓藍月亮持續虧本?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投資人張磊在藍月亮上的神奇打法。

藍月亮進入洗護大軍的時間,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當時國家剛結束特殊時期、進入改革開放不久,市面上的洗護産品非常缺乏,基本處在洗衣粉、肥皂、洗潔精三件套的階段。
于是,有機化學專業的羅秋平就創辦了藍月亮公司,希望能夠進軍日化市場。
然而,沒錢沒人買的羅秋平,想要創業并不容易,整整近十年,藍月亮的發展一直不溫不火,沒有倒閉卻也沒有要發展的态勢,直到2003年FD的爆發。
羅秋平看準時機,借着全民洗手的契機,推出洗手液,讓藍月亮就這樣火熱了一把,終于開始逐漸走向盈利的方向。
2008年,羅秋平感覺時機成熟,想要繼續擴大規模,擴大日化尤其洗衣液方面的發展。因為他認為,未來的日化市場,洗衣液絕對是重頭。
但是,長期以來,藍月亮被外企寶潔和聯合利華兩位老大哥壓着,根本打不開市場,也沒辦法真正打出名氣。
寶潔1988年進入中國市場,而聯合利華的時間則是更早,1923年就已經開始在中國賣力士香皂了。
它們在中國日化的産業,幾乎百年不所有的洗護用品,如今我們耳熟能詳的汰漬、碧浪、金紡、舒膚佳、佳潔士都是它們的産品。而當時的中國,對于洗護用品的需求,剛剛熱起來,大部分的市場都已經被這兩家老大哥占據。
藍月亮要想大有作為,不僅要有自己的特色,還要必須投大量資金,在寶潔和聯合利華的眼皮子底下出圈。
于是,羅秋平決定四處找投資人,就在這時候,投資人張磊主動找到了他。
張磊卻告訴他,投資沒問題,但是藍月亮不能盈利,必須繼續虧損。羅秋平非常困惑:好不容易盈利的公司,為什麼要虧損呢?這完全颠覆了羅秋平的一貫的認知。
所有的投資人,都希望自己投資的公司能夠盈利,而且越多越好,但是作為投資人的張磊,卻劍走偏鋒要求虧損。他之是以這樣說,并不是真的想要藍月亮虧損,而是在下一盤大棋,為了藍月亮的長期做規劃。
首先,洗衣液市場巨大,剛好可以鑽外資企業的空子。2008年前後,雖然全球都在爆發金融危機,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當時中國的消費正在迅速更新,人們對消費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多。
就拿洗衣方面來說,雖然肥皂和洗衣粉依然占據市場的近95%,但是具有深層清潔和護理功能的洗衣液,其使用人群正在從高端消費者向中低端擴充。
在不久的将來,随着洗衣機的普及,洗衣液必然會成為人們炙手可熱的洗護用品。在商場上,這種未來潛力巨大、暫時供應商家較少的現象,就叫藍海市場。
而藍海市場,是最具投資價值的市場。
隻不過,這場投資需要大量的研發成本。對于剛剛靠着洗手液盈利的藍月亮來說,是一場冒險。即便是羅秋平,他最初的打算也是一邊堅持洗手液,一邊連帶着研究洗衣液,這樣盈利能繼續保持,新的市場也能占領。
可是投資人張磊的眼光,恰好不同。
他認為,目前的藍月亮盈利與否根本不重要,甚至說虧本才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在當時那種迅速的消費更新的情況之下,藍月亮如果能夠抓住時機,極有可能一舉成為國内洗滌市場的頭龍企業。
一方面,當時國内除了藍月亮,沒有其他的洗護品牌擁有這個實力和可能性。另一方面,寶潔和聯合利華過于自信,它們做出判斷認為中國暫時不具備洗衣液的消費能力,對于那不到5%的人群,它們不屑于投入大精力研發。
國内其他品牌沒實力,外資企業又看不上,正是藍月亮的可趁之機。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最有機會吃到好螃蟹的。
是以,張磊建議,藍月亮全面轉型,把重心直接放到洗衣液上來,不要執着于剛剛盈利的洗手液。
至于藍月亮缺乏的投資資金,隻要有了投資人,這根本就不是問題。
其次,藍月亮當時還處于比較弱小的狀态,韬光養晦十分重要,避開這兩大巨頭非常重要。當時的寶潔和聯合利華,在中國洗護行業幾乎快要達到壟斷地位,除了它們,剩下的基本都是不入流的獨幕喜劇牌。
即便是藍月亮,也因為長期不盈利沒被兩個巨頭放在心上。但是,如果藍月亮在研發洗衣液的過程中,第一年就開始盈利,兩大巨頭必然會針對市場重新做出判斷。
一旦它們發現洗衣液真的有利可圖,藍月亮根本就沒有大展拳腳的機會。商業巨頭之是以可怕,并不是因為它産品多、名氣響亮,而是因為它有足夠雄厚的資金。
一般的小企業,如果想和巨頭公司對抗,在資金上就輸掉了一大截。
一場價格戰下來,再具有發展潛力的公司,都拼不過。是以,從這個角度出發,張磊認為藍月亮必須要虧損,而且還要明目張膽、大張旗鼓地虧損。
一方面,用來麻痹兩大巨頭,讓它們不要轉戰洗衣液市場,保持原有認知;另一方面,這也是藍月亮韬光養晦的行為,發展必須偷偷摸摸來。
哪怕研發的第一年真的出現了盈利,也要繼續把盈利的錢全部用來研發,制造“虧損”的假象。唯有如此,才能夠在巨頭之下求得生存。
張磊的解釋,讓羅秋平茅塞頓開,這是一個大膽的決策,更是一個“不成功,便成仁”的決策。一旦他們此前的判斷失誤,放棄了洗手液專攻洗衣液的藍月亮,就會連苟延殘喘的機會都沒有。
思索了一會,羅秋平最終下定決定,同意了張磊的要求,接受了高瓴資本的投資。有了資金之後,藍月亮開始用心搞研發,當年就推出了洗衣液産品。
兩大巨頭看見看見市面上的藍月亮洗衣液,又一查“這是一家連連虧損的企業”,根本沒當回事。
2010年,高瓴資本以4500萬美元投資了藍月亮的天使輪,第二年追加103萬美元。藍月亮眼見時機成熟,國内的消費市場已經更新,正是将藍月亮洗衣液推向大衆的時候。
于是,他立馬央視廣告、找來奧運冠軍郭晶晶代言、迅速搶占線下銷售管道。這一系列迅速的操作,讓寶潔和聯合利華猝不及防。
它們根本沒來得及研究,藍月亮洗衣液的名号就已經迅速打響,搶占了消費市場。作為洗衣液的頭部國内品牌,藍月亮迅速成為大衆的洗滌習慣。
根據資料顯示,從2007年到2013年,藍月亮的營業收入從4億增長到43億,短短幾年,藍月亮的銷售額就增長了十倍。
而藍月亮洗衣液的市場佔有率,更是連續六年排行第一,比寶潔、聯合利華加起來都多。
當年的小老闆羅秋平,也是以身價暴漲500億。如果不是張磊做出的“虧損”決定,或許羅秋平到現在還是一個小富即安的老總,藍月亮也不會成為洗衣液市場的頭把交椅。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張磊也早已賺得盆滿缽滿。
根據藍月亮的招股書顯示,高瓴資本通過HCM基金持有藍月亮10%的股份,是藍月亮最大的外部投資者和機構持股人。2020年,藍月亮成功在香港上市,基本奠定了藍月亮的帝國地位。藍月亮的這場投資,一直是張磊的“封神之作”。
在那個年代,他說服創始人放棄了一年幾個億收入的小富即安狀态,讓藍月亮全力轉型,把一家賺錢消費品公司變成“虧損”的 公司。為的,是長期賺大錢。
放棄短期發展,關注長期發展的道理人人都懂。但是當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風險擺在眼前時,能夠冷靜做出選擇的寥寥無幾。
有舍才有得,這是一種格局觀念,更是一種睿智的長線投資思維。而後,在張磊的幫助下,藍月亮繼續進行産品創新,還和京東接洽,利用京東線上平台,實作了品牌宣傳和銷售的加倍效果。
可以說,如果沒有高瓴投資人張磊,或許就不會有現在的“中國版寶潔”——藍月亮。
不過,自上市以來,藍月亮股價一路走低,盈利狀況也開始下滑,相信能夠締造出神話的張磊和羅秋平,總能找到辦法解決這一低迷情況,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張磊的投資神話一直被人津津樂道,而他也将自己的投資心得寫成書籍《價值》
對于未來,張磊信心滿滿,他将繼續投入到他的價值投資領域,将這口井挖得更深。
張磊的價值投資理念包括“守正用奇”、“若水三千,隻取一瓢”、“拒絕投機”等,這些理念都是他從事投資這麼多年積累起來的經驗,絕對值得我們去仔細品讀。
喜歡的朋友可以點選下方“看一看”購書哦!
【書院】價值 我對投資的思考 張磊著 高瓴公式投資案例 ¥58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