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用創“芯”驅動創新——懷化市奮力打造種業發展新高地

用創“芯”驅動創新

——懷化市奮力打造種業發展新高地

記者 滕典典

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高科技核心産業,是現代農業的“晶片”。

“努力為懷化種業裝上更多‘中國芯’貢獻力量。”市委書記雷紹業8月17日在懷化市農科所調研時,為種業科研人員提出了期待與展望,而這也是懷化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坐擁雪峰與武陵之間的優越生态,我市近年來把現代種業作為農業的“晶片”重點突破, 全面主動推進種業振興,充分發揮懷化“雜交水稻發源地”品牌優勢,拓展育種領域廣度和深度,加快自主創新力度, 用創“芯”驅動創新。如今,我市正加快科研配套服務建設,奮力打造集科研、生産、成果轉化為一體的種業發展新高地。

造品牌“芯”,“小種子”孕育“大豐收”

“可以、可以!這一片都達标了!”秋收時節,洪江市安江鎮的制種基地一派忙碌的景象,科研人員頭戴草帽、手拿筆記本,認真記錄水稻的成熟情況。

洪江市距今7000多年的高廟文化遺址中,有着幾千年厚重的傳統農耕文化。這裡是雜交水稻發源地,袁隆平院士曾在安江農校工作生活了37年,并在這裡培育出了世界聞名的雜交水稻。“雜交水稻發源地”懷化已成為全國雜交水稻種業品牌,要怎樣延續雜交水稻育種優勢?

“除了優越的自然生态先天條件外,懷化為了延續雜交水稻育種品牌優勢,下了一番硬功夫。”市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種子工作站站長楊華介紹,近年來,我市大力開展農業綜合開發,不斷完善農業基礎設施,水、電、路、曬坪、倉儲、機械等标準設施逐漸完善,全市現有農田有效灌溉面積278萬畝,建成曬坪10萬平方米,倉儲能力達1500萬公斤,建立(改造)種子烘幹房365座,批次烘幹能力達100萬公斤。

同時,通過多年來的科學規劃,規範生産秩序,實施獎勵政策,我市形成了靖州、溆浦、芷江三縣多個具有獨特自然生态條件的優質規模基地群,每年有30餘家省内外種子企業在我市進行兩系、三系雜交稻制種。2013年,我市被農業部認定為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産基地,靖州、溆浦、洪江市、芷江被認定為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産基地縣。目前全市累計制種面積達300餘萬畝,生産雜交稻種子4.5億公斤。

補短闆“芯”,“後來者”成為“先鋒軍”

如何在發揮雜交水稻育種優勢的基礎上,努力破解種業“卡脖子”難題?我市不斷拓展育種領域的廣度和深度,探索非主要農作物及地方特色種業發展道路。

湖南新高登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自2018年在我市成立,先後育成“懷椒”“懷辣”“湘皺”“懷甜”等系列農作物新品種100多個,其中37個品種已經通過農業農村部植物新品種登記認證,在湖南省私企投資種業企業中科研植物新品種登記成果排名屬于前列,有效改變了懷化蔬菜種子一直以來“受制于人”的局面。目前,該公司的優秀農作物新品種已經在包括湖南省在内的28個省、市、自治區進行新品種試驗示範,并得到大面積的高效示範推廣與種植。

在湖南新高登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示範帶動下,湖南奧潤農種業有限公司、湖南湘之潤種業有限公司等多家種子企業紛紛在蔬菜種業不同方向各自發揮科研、生産、銷售等優勢,形成了齊放異彩的大好局面。

另外,我市畜禽種業、水産種業基礎相對薄弱,市農業農村局聯合有關部門,依托市内和省内外科研力量,在資源普查、資源發掘、品種選育等工作上下苦功夫,不斷提升畜禽、水産育種創新能力,重點培育了湘西黑豬、黔邵花豬、龍潭豬、溆浦鵝、雪峰烏骨雞、湘華鲮、金背鯉等一大批具有懷化特色的畜禽、水産品種,其中,湘西黑豬已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

強産業“芯”,加速科研成果轉化

有效利用科技研究平台,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做強現代種業體系,我市把種業振興作為實作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重要抓手。

科技發展,根本在于人才。在“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帶領、影響下,從懷化走出了李必湖、鄧華鳳、鄧興旺等著名育種科學家,湧現出了賀德高、吳厚雄、陳世建等中青年育種專家。目前,全市從事農作物育種的科研機關和企業就有6家,這些也是我市種業自主創新的底氣和動力。

科技創新助推高産技術不斷突破。2010年湖南奧譜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洪江羅翁三系組合T優15高産制種經省農業廳組織現場驗收畝産達365.7公斤;2011年省農業廳、科技廳組織省級專家對該公司在洪江沙灣兩系組合Y兩優696高産制種進行驗收,畝産達403.2公斤,創兩系高産制種紀錄。我市充分發揮“一中心”(國家雜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懷化分中心)、“兩平台”(安江雜交水稻研究所、三亞水稻南繁育種基地)的作用,大力開展科技創新與服務,積累了20000餘份種質資源和選種材料,培育的雜交水稻新品種迅速成為長江中下遊産區主栽品種,累計推廣面積300萬畝以上,為糧食安全作出重大貢獻。

“稻漁綜合種養是我市傳統養殖方式,同時也是鄉村振興産業發展的重要抓手。”在我市的種業振興座談會上,市畜牧水産事務中心從業人員介紹,近年來,我市自主開展稻田養魚标志性品種“金背鯉”人工孵化試驗和魚種選育工作,年孵化魚苗量達500萬尾,全市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到25323公頃,成為漁業發展新的增長點。2020年全市生産各類苗種13.7億尾,銷量10億尾,主要銷往貴州、廣西及鄰近市州,産值3200萬元,經營利潤599萬元。

下一步,我市将持續加強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平台建設,積極引進科技創新領軍人物,打造具有明确研究方向并具有可持續發展前景的科研創新團隊,注重科研成果的轉化,探索提高農業生産效益的路徑和方式,完善科研創新體制機制,為農業節本增效和農民增收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