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徐行
今天在網上看到一個标題,關于中年男人嫌棄妻子的原因,看了之後,頓時心裡不舒服。長久以來,女性總是被教育的對象,仿佛一段婚姻的成敗,隻取決于女人,一段親子關系的完美,全取決于母親。
似乎所有人都在告訴女人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男人仿佛是隐形的。
女人的性格,女人的外在形象,女人的一切都被攤開在婚姻這張大圓桌上,一段婚姻的任何風吹草動,女人的各種細節,總會成為被外界挑刺的原因。
實際上,所有的關系,都是互相的。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1)外在形象</h1>
女人愛美,沒錯。
但如果認為一段婚姻的新鮮感裡,僅僅需要靠女人維持外在的賞心悅目,那就錯了。
女人也是視覺動物,看着男人挺着一個碩大的肚皮,也會毫無男女之間的欲望。
日劇《看到他們就會明白》中,有一個女主外男主内的家庭,女人在外掙錢,男人在家料理家務,女主下班必須去喝一杯,才能提起回家的勇氣。
因為她對老公實在提不起性趣,老公結婚前,是名拳擊手,結婚後,日漸發福。
但是,為了維持婚姻的幸福,兩人約定了一個儀式,那便是在結婚紀念日這天,女人要将自己毫無保留的交給對方。
可惜,看到不修邊幅的老公,她連早上出門前的接吻都極度抗拒。
婚姻裡,自己若是做不到,就不要強求對方做到。這是最起碼的原則。
女人瘦不下去的肚子裡,至少懷過孕生過孩子。
而男人日複一日增長的肚子裡,除了酒肉和大話,還有什麼?
如果想要美好的外在,兩人每天約好一起運動,又何嘗不是一種樸素的儀式感呢?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6">2)了解和支援</h1>
長久以來,賦予女性的期盼是多方位的。婚姻、孩子、工作、家庭環境、家庭氛圍。
而賦予男性的期盼是極其單調的。能賺錢就行了。
是以,造成一種現象,一個家庭中,仿佛隻有男人才有數不盡的應酬和酒局。
而女人則是在内奔忙。
問題是,男人的酒局那麼多,到底喝來了什麼?
詭異的是,男人頻繁應酬之中,女人問句幾點回來,有時都被認為是給不了男人了解與支援。
真可笑。
說出這般話的人,是否也該問問婚姻中的男人們,是否有給過女人相應的了解與支援??
每一個女人結婚時,都想構築一個和諧溫暖的家庭。
沒有人是沖着煩惱和吵架結婚去的。
可是,女人結婚後,得到的是什麼?
一個頻繁喝酒的男人,一個回家後賴在沙發上刷小視訊的男人,一個面對家務兩手一攤的男人,一個連哄孩子都不會,隻會把孩子推給女人的男人。
了解和支援是個好東西,誰不想有呢?
喝酒回家後的男人,需要一杯水。
疲憊已久的女人,也一樣需要。
婚姻,本應是一場溫暖的照護,卻在經年累月中,失去了原本的模樣。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7">3)經濟能力</h1>
知乎上有個問題,詢問女人到底該不該做全職主婦。
有個回答講述了自己從全職主婦到職場女性後,對老公看法的改變。
老公短期失業後,在家料理家務,而重回職場的她,每次下班後,也想什麼都不幹。
同樣,進家門後,看到地上的一片狼藉,也會忍住心中怒火。
看到老公白天睡覺,也會覺得他一天到晚什麼都沒幹。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婚姻中最現實的規則。
一如外在形象和了解支援一樣,其實經濟能力的要求也是互相的。
這世間的男男女女,一方面受困于世間的刻闆印象,一方面又臣服于各種性别标簽。
普通的家庭裡,男人和女人都會在意對方的收入狀況。
收入較低的一方,自然被寄予了更多照顧家事的期望。若做不到,心生嫌棄,在所難免。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8">4)婚姻,是一場合作</h1>
不論最初步入婚姻的起點是源自愛情或其他,但凡進入婚姻,想要過好這段生活,需要抱着合作的信念去完成。
婚姻,應該是一場男女之間共同的付出。
付出各自的經濟,各自的誠意,各自的美好和善良,并給予彼此溫暖的滋養,以及成長的支援。
好的婚姻,應該是一種溫暖的廣闊。
鐘南山年輕時,為了遵守妻子籃球隊不能早婚的規定,等了8年。
婚後兩年,兩人再次異地,妻子李少芬放棄當教練的機會,給予鐘南山等待與了解,回家打理一切。
多年後,鐘南山調回,兩人團聚。
因為心疼妻子多年的付出,鐘南山尊重妻子的意願,支援妻子回歸籃球事業。
婚姻中,沒有誰必須固守内或外。根據彼此的需求和家庭的需要,互相調整。
于内,給予關心和溫暖;對外,尊重各自成長的機會。
而我們太多人的婚姻裡,都隻看到自己的渴求,無視對方的需要,充滿了犧牲和理所當然。
這才是婚姻中,兩看生厭的根本原因。
你看對方還順眼嗎?歡迎留言告訴我
歡迎關注@葉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