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生,遍訪中國的名山大川,到處都留下了他的詩歌的痕迹,《望天門山》,正是李白于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春夏之交初出巴蜀時所作。
剛剛走出巴蜀竹海的李白年僅二十五歲,正是風華正茂的年齡。此時的李白,已經通讀百家之書,又拜師學了些劍術,寫詩更是沒有對手,在這種情況下,不“仗劍去國”,出去闖蕩一番,怎麼對得起自己這麼多年的“修煉”。好在李白家也不缺錢,帶了足夠的銀兩,李白就和家鄉揮一揮手,乘着一葉扁舟沿長江而下,闖世界了。

《望天門山》這首脍炙人口的詩,正是李白乘船東下,經過安徽當塗附近的天門山時所作。話說這天門山之是以得名,是因為在這片長江水道的兩邊,聳立着兩座高山,江北的叫西梁山,江南的叫東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就像兩道天然形成的大門,是以叫“天門”。天門你也許沒去過,但讀一下李白這首詩,你的腦海中立刻便會形成一幅壯麗的畫面,“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浩蕩東流的長江夾帶着雷霆萬鈞之勢,一路沖破天門山,滾滾奔騰而來,給人的感覺,就像是這道“天門”原本是關閉的,硬是讓長江巨大的神力給沖開了,這得是多壯觀的氣勢!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顯示出沖決一切阻礙的神奇力量,而天門山也似乎默默地為它讓出了一條通道!
這還沒完呢,兩道石門盡管被沖開了一條水道,但由于兩山夾峙,非常狹窄,浩蕩的長江流經這條通道時,立刻激起回旋,形成波濤洶湧的奇觀,試想一下,在高山峽谷激流險灘中穿行的船隻是多麼渺小,又是多麼危險!但是别急啊,“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詩人說了,沿長江順流而下,望着遠處的天門兩山撲入眼簾,顯現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甚至可以感受到兩座山的擁抱的時候,小船也便一路長帆,走出了這條狹窄的水道,進入到一片更加開闊的水域。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孤帆一片日邊來”的“孤”可不是“孤獨”的“孤”,而“日邊來”也不是指太陽升起之處。要知道,此時的李白剛剛出蜀,正興奮着呢,正對未來充滿了夢想呢,怎麼可能生出孤獨之感?事實上,對中國傳統文化爛熟于胸的李白,心中一直有一個崇拜的偶像,這個偶像是誰呢?就是傳說商朝的名相伊尹,伊尹輔佐了商朝好幾個國君,為商王朝能延續600多年打下了堅定基礎,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有名的賢相。據說伊尹見商湯之前,曾經夢到自己乘舟過日月之邊。“日月”在古代常用來比喻帝王,是以這個夢又可以看作是君臣相遇的征兆。李白在《望天門山》裡,正是化用了這個典故,在詩歌的最後一句,用“孤帆一片日邊來”,點明了自己的人生抱負和政治理想:雖有艱難險阻,但我的才華足夠我抵擋風浪,我就是要乘一葉扁舟,像伊尹一樣走出“日邊來”,做一番經天緯地的大事業!
往事越千年,今天,當我們再次走進《望天門山》的意境,我們仍舊能夠感受到當年仗劍出蜀的李白的豪情,是的,懷抱夢想的遠行,才是真正的生命遠行。
本頭條号"唐詩宋詞有風雲”已簽約維權騎士,嚴禁盜用,違者必究;圖檔源自網絡,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