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北京郊區的小孫,感覺到胸骨痛,原本以為是上火。第二天,左胳膊也突然出現疼痛,以為是最近勞累、空調太涼所緻,于是在值班室躺了一天。
不曾想當晚,小孫就覺得胸部疼痛加劇,一晚上幾乎都不能入睡。疼痛了5天,小孫決定去骨科看看,醫生意識到不對,讓他去心髒中心檢查,心電圖結果顯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要不是發現及時,小孫很可能突發心梗,随時有生命危險。
相信不少人都知道,人在發生心絞痛之後,其實是有“救命藥”的,分别是速效救心丸以及硝酸甘油,但應該什麼時候吃?哪些人可以吃呢?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一、心絞痛不等于心肌梗死</h1>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出現心絞痛并不等于心肌梗死。
心絞痛是冠狀動脈供血量短時間内不能滿足心肌代謝所需,導緻出現過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則是冠狀動脈因粥樣硬化斑塊形成血栓或出現持久痙攣,造成動脈管腔閉塞、血流中斷,造成心肌缺血性壞死。
很明顯,心絞痛屬于冠狀動脈較輕的病症,而心肌梗死更為劇烈,屬于嚴重病情。是以當出現兩種情況時,需要用到的藥物也不盡相同。
心絞痛多為壓榨性或窒息性,常因勞累、受寒、激動等因素所誘發,發作時,可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等進行緩解。
而心肌梗死疼痛更為劇烈,可無誘發因素,難以忍受,患者發病情況緊急,病情危重,一旦發生應立即撥打120急救,同時應立即嚼服阿司匹林緩解病情。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2">二、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應該怎麼用?</h1>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發作緊急,急救時到底該用哪個藥治療?什麼情況下用哪種?
1、速效救心丸
速效救心丸是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急救藥,在臨床上的應用已經有20多年了,具有預防、治療和急救三重功效。
當出現胸悶、心前區不适、左肩酸沉等先兆症狀時,應迅速含服速效救心丸,一般服用後幾分鐘就能生效,可有效防止猝死。
速效救心丸适合用舌下含服法,通過舌下黏膜吸收,可迅速進入血液循環。若連續兩次後症狀不緩解,需及時送患者入院。
特别提醒:當存在硝酸甘油禁忌症時,比如有嚴重貧血、青光眼、顱内壓增高、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以及已知對硝酸甘油過敏的患者,應選用速效救心丸。
2、硝酸甘油
硝酸甘油片是冠心病人常備的一種藥,無禁忌症時,硝酸甘油是公認的心絞痛急性發作首選藥物。
出現在上腹部,或放射到頸、下颌、左肩或右前胸。發作時可能感覺壓榨痛或悶脹,甚至感到窒息伴有瀕死的恐懼感,此時可用硝酸甘油。
硝酸甘油同樣采用舌下含服的方式,千萬不要吞咽,可稍微嚼碎。含服2~3分鐘即可起效,作用可持續20~30分鐘。若含服 3 次後病情不能緩解,不可繼續含服硝酸甘油片,需及時送患者入院。
特别提醒:因速效救心丸由川芎和冰片組成,可加重脾胃虛寒症狀,這類心絞痛患者最好優選硝酸甘油。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當發生心梗時,患者已失去意識的時候,兩種藥物都無太大作用。是以當感覺到有心梗發作的預兆,最好應先撥打急救電話,等待救援的同時,可服用300 毫克的阿司匹林,達到抑制血小闆凝聚的目的。為了加快吸收效果,嚼碎服用比“喝水吞下”更有用。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3">三、專家教你識别心梗信号</h1>
急救藥雖能暫緩病情,但都要求患者在有明顯征兆的那一刻服用,并且發作時間越長,藥效越差。是以就是識别心梗信号很重要,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内科主任醫師陳明表示,這幾個信号需牢記:
一是疼痛,排除運動、情緒所誘發的疼痛,疼痛程度較重,且持續數小時甚至數天;
二是患者還伴有煩躁、低燒、心慌、出汗等不适;
三是嚴重的心肌梗死可能導緻血壓下降、神志模糊、暈倒、尿量迅速減少等現象。
當遇到突發心梗的緊急情況時,應保持鎮定,第一時間撥打120急救電話。同時,停止活動,就地采取半卧位,保持氣道通暢,有條件的可以吸氧,并注意保暖。
陳明提醒,急性心肌梗死雖然是一個很常見的疾病,但是隻要做好預防,完全可以避免這種事件的發生:
患者應養成規律的生活,戒煙限酒,避免熬夜工作,保持心态平和;
同時根據身體情況,堅持規律運動,增強心肺功能;
飲食方面,以清淡飲食為主,按時進餐;
若是有煙酒習慣的患者,最好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
總之,無論是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或是阿司匹林都隻是暫時緩解症狀的藥物,并非特效藥。對于患者而言,一旦發現身體不适,還是拿起電話,撥打120最可靠。
#謠零零計劃#
參考資料:
[1] 《為了加快吸收效果,嚼碎服用比“喝水吞下”更有用。》.醫學界臨床藥學頻道.2020-07-16
[2] 《神藥「速效救心丸」和「硝酸甘油」,誰才能救命?》.京醫通.2021-05-07
[3] 《胸痛是心肌梗死發生的前兆嗎?這樣做,預防心梗的發生》.人民網健康.2021-06-02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