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去庫倫旗博物館看第四世紀古生物化石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庫倫旗博物館古生物化石展廳于10月1日正式對公衆開放。

庫倫旗,是著名的“中國安代藝術之鄉”“中國荞麥文化之鄉”“中國蒙醫藥文化之鄉”,旗政府所在地庫倫鎮是“中國曆史文化名鎮”“中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享有“三鄉兩鎮”的美譽。在庫倫旗委政府大力踐行黨的富民方針政策,大力推進文化旅遊事業的形勢下,庫倫旗又陸續發掘整理了庫倫地區出土的第四紀猛犸象、披毛犀生物群古生物化石。

猛犸象化石

猛犸象,又名長毛象,是一種象科動物,生活在距今300萬—1萬年前高塞地帶的草原和丘陵上,體型與現在的亞洲象相似,身高一般5米,體重10噸左右,身上長着可抗禦嚴塞的細密長毛,以食草和灌木葉子為生。猛犸象是群居動物,食量很大,為了維持重達10噸的龐大身軀,一生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吃草,一般壽命為70歲。它統治北半球長達幾百萬年之久,之後分化出大象和猛犸象兩大物種。大約在1.1萬年前猛犸象滅絕,而大象一直繁衍到今天。

去庫倫旗博物館看第四世紀古生物化石

披毛犀化石

披毛犀,學名:Coelodonta antiquitatis,又名長毛犀牛,是一種已滅絕的犀牛,屬于腔齒犀屬,歸于奇蹄目犀科雙角犀亞科,平均體長3.5~4米,肩高約2米左右,體重平均4.5噸,因全身披滿厚厚的毛而得此名。披毛犀有兩隻扁長的角,可以推開雪來吃草。它亦有一層厚厚的毛皮及脂肪,用來在寒冷的環境保持溫暖。披毛犀生存于更新世時期,與真猛犸同一時代,并在度過冰河時期存活了下來。活躍在歐亞大陸北部,與其同屬真犀科的巨型犀牛闆齒犀生存在一起。披毛犀曾是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狩獵對象,它的滅絕年代至21世紀隻有1萬年,是最晚滅絕的史前犀。現存的犀牛中與披毛犀關系最近的近親蘇門答臘犀牛仍然在東南亞存活,但卻是極危物種,已經處在絕迹邊緣。

去庫倫旗博物館看第四世紀古生物化石

猛犸象牙化石

2019年6月,在庫倫旗六家子鎮小南京窪村出土的化石,經專家鑒定,是迄今為止内蒙古地區發現的個體最大的披毛犀,地質年代為第四紀晚更新世(12.6萬年至1萬年),是一個青年個體,整身長度超過5米,個體完整程度超過95%,是存世犀牛化石中的珍品,具有很好的收藏、研究和展示價值。

去庫倫旗博物館看第四世紀古生物化石

古生物化石的發掘成功,充分說明了庫倫地區在距今30萬年到1萬年的年代裡,活躍着大量古生物,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沃土。古生物化石的重見天日,也為庫倫旗文化旅遊事業添加了厚重的一筆,庫倫旗在未來會成為繼滿洲裡紮赉諾爾(中國猛犸象之鄉)和黑龍江大慶(中國第一個第四紀古生物專題館)之後又一個以第四紀古生物聞名的城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