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水畫裡,還有一些構圖法則,雖然說法不一樣,但也是由上面的美學法則派生出來的,叫做小道理都歸大道理管着。目前常用的有以下一些法則:
(一)、賓主分明。就是在畫面上布置景物,不要平鋪直叙,要有主、有次。必須以某些景物為主體,某些為客體,但主體不屬于主題,是布局上的份量輕重。人物畫的賓主關系比較簡單,一般總是以人物為主,補景為賓。花鳥畫也不難,一般以鳥及主花為主,其他為賓。山水畫的布局就困難得多,因為它千變萬化。我們常見到有些畫面松懈、渙散或喧賓奪主,就因為沒有突出主體,或失去客體的陪襯與烘托的關系。
(二)、虛實相生。中國畫的布局不象西畫一樣畫天畫地又畫水,畫靜物還要畫背景,滿幅實景,會令人感到閉塞窒息,但滿幅空白又不成為畫幅,而妙在有虛有實,才有空靈。是以,構圖時要巧妙地安排空白,為的是突出實體。同時虛實安排的本身,也是畫面節奏的需要。一般來說,有形為實(景物),無形為虛(空白),但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求得變化,有形的也可以虛,如山石樹木太實,可以以雲、水、煙、霧虛之。無形的也可以實,在空白處太虛,可以添加明月、飛鳥、舟揖、就可增加實的成份。這叫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相間、可相生相發。再進一步,畫面上的疏密、濃淡、黑白、聚散等等都是虛實的組成部分。同時,大局有虛實,局部還有虛實,這才使畫面有節奏感而不平淡,有空靈而不窒息。
(三)、疏密聚散。同上一段緊密相關的是疏密聚散,整幅畫幅,密而不疏,令人感到窒息,透不過氣來說,疏而不密,又感渙散,松弛。聚散在點葉、點苔中比較明顯,要有聚、有散,才感到生動活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