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傳統的束縛,探索新的藝術語言,不斷超越自我一直是繪畫藝術的創作者們追求的目标,也正是因為這種努力的探索,在不同的國家出現了無數不同的藝術流派,使得藝術之花愈發缤紛嬌豔。

安娜·博切克繪畫作品
二十世紀之初的二十年,是流行的藝術運動和思潮最為活躍的時期,在現代藝術分水嶺——印象派的影響下,法國的野獸派、立體主義、未來主義等流派相繼出現,亦如當年印象派突破傳統學院派的束縛一樣,印象派也成了被突破的目标。
在挪威藝術家愛德華·蒙克的引領下,從馬蒂斯的野獸派開始提出了表現主義。表現主義跟其他新興流派一樣,它們不滿足于印象派的表現語言,宣稱:“世界存在着,再去重複它就沒有意思。”,它們不想再去模仿客觀現實和繪畫的教育作用,試圖尋找繪畫的本質,去表達創作者内在的資訊和獨特的感受,實作創作者思想上的解放和真正的自由。
表現主義在發展之初,很多像費德勒和尼采這些哲學家和文學家也加入進來,他們的革新精神和觀念為表現主義提供了理論基礎“藝術創作并不隻是為了描寫或安排現實,它應當解釋現實,作為人類和現實之間的媒介而存在。”
帶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内省傾向的表現主義一直在不斷地發展,至今仍有大批的表現主義的藝術家還在努力地探索之中。波蘭女藝術家安娜·博切克在戲劇和身邊的生活中得到靈感,以表現主義風格為主,交織、重疊了不同流派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風格。
安娜·博切克沉迷于對人性、情感、感官體驗和情緒的研究和表達,她并不試圖重建現實,在作品中也不摻雜個人主觀的評斷,她隻是想通過強烈的色彩和光線對比去捕捉人物的手勢、表情和内在情緒,在自己和觀者的記憶當中留下永遠的痕迹。
安娜·博切克認為:“我們在大城市的現代生活意味着要見過成百上千的面孔,而每一張面孔之下都有不同的經曆和個性。現代文化的大衆特征和我們有限的感覺失去了對這種獨特資訊的關注和認知。”
【結語】
安娜·博切克将繪畫視為對情感和感官體驗的研究,并将其視為人性複雜性和多樣性的私密日記。從她的作品中我們能體會到這樣一個簡單的藝術真理——繪畫意味着反思,而不是單單為了創造。
【不同的視角,互通的視界,我是魔韻,歡迎同道交流互動·關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