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大明風華》講述了宣宗孫皇後的一生,其實在曆史上,還真有一件疑案與孫皇後有關,這就是明英宗的生母問題。明英宗朱祁鎮作為明朝皇帝,他的生母本來不應該成為問題,然而卻因宣宗孫皇後,産生了“盜子奪後”的曆史傳聞,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位皇帝,他的父親就是明宣宗朱瞻基,至于他的生母到底是誰,曆史上還存在着很大的争議。按照明朝官方編修的實錄記載,明英宗的生母是宣宗孫皇後。明朝編修的《明書》也說孫皇後于“宣德二年十一月,生英宗皇帝”。

但是清朝人編寫的《明史稿》,以及清朝官方組織編寫的《明史》都認為,孫皇後是“盜子奪後”,“ 妃亦無子,陰取宮人子為己子,即英宗也。”如果這段記載是真實的,那麼這簡直就是明朝版的“狸貓換太子”。那麼,英宗的生母到底是誰呢?
喜歡明朝曆史的人,想當然的認為,這一定是清朝官方故意“抹黑”明朝,其實事情并沒有這麼簡單!因為最早記載孫皇後“盜子”的,恰恰就是明朝人!明朝作家王锜在《寓圃雜記》中寫道:“宣宗胡皇後無子,宮中有子,孫貴妃攘為己子,遂得冊為皇後,而胡氏廢為仙姑”。
明朝末年,査繼佐也在《罪惟錄》中寫道,孫貴妃“寵冠後宮,宮人有子,貴妃子之”。是以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關于英宗的生母問題,早在明朝中期,就已經出現不同的說法,一直延續到明朝末年。清朝編修的《明史》将這兩種說法全部寫入書中。
比如在明英宗的本紀部分,就是寫道“諱祁鎮,宣宗長子也,母孫貴妃”,“生四月,立為皇太子,遂冊貴妃為皇後”。而在後妃傳中則寫入“盜子奪後”的這種說法。是以,清朝編修的《明史》并沒有刻意去抹黑孫皇後,隻是綜合了當時的兩種不同的說法而已。
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明英宗的生母到底是誰?根據史料的記載,以及情況的分析,應該是宣宗孫皇後。明宣宗雖然貴為皇帝,但在他上面還有一位人物,這就是宣宗的母親張太後。雖然孫氏自幼養于張太後的宮中,但張太後似乎對孫氏并沒有什麼好感,反而對胡氏非常同情。
假如孫貴妃真的通過“盜子”來奪取皇後之位,精明強幹的張太後不可能置之不理,何況她本來就是反對廢後的。另外,我們還可以從英宗與孫氏的感情角度分析,土木堡之變後,英宗被俘,已經成為太後的孫氏,與英宗皇後錢氏,千方百計地想迎回英宗。
明英宗歸來後,被弟弟景泰帝軟禁在南宮,行動受到限制,孫太後雖然是母親,卻經常主動去看望兒子。還有一點也很關鍵,宣宗孫皇後其實是“奪門之變”的幕後主謀之一。如果不是親生兒子,她何必擔此風險,發動一場宮廷政變呢?
那麼明朝為何會産生孫皇後奪子的傳聞呢?其實也很好了解,宣宗孫皇後原是貴妃,她因受到宣宗的寵愛,利用各種手段排擠胡氏,奪取了皇後的位置。而胡氏因無故被廢,引起了社會輿論的同情,“天下憐之”。久而久之,那些同情胡皇後的人,就捕風捉影,形成了宣宗孫皇後奪子的傳聞。
參考資料:1.《明史》;2.《明英宗實錄》;3.《寓圃雜記》;4.《罪惟錄》;5.《明宣宗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