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會對這家公司的名字感到陌生。但是作為僅次于安賽樂米塔爾和南韓浦項鋼鐵的世界鋼鐵巨頭和全球三大電梯及自動扶梯生産商之一,北京首都機場T3航站樓的電梯,上海的世界第一條磁懸浮商用列車都有他提供的技術和産品。蒂森克虜伯公司由以鋼鐵發家的蒂森公司和曾經的軍火帝國克虜伯合并而來,它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工業巨頭,但提及名字卻無人知曉。

1997年,德國蒂森鋼鐵與軍工企業克虜伯宣布合并。這兩家公司都是鋼鐵産業中的佼佼者,它們的背景更是聲名顯赫。蒂森集團是20世紀西德最大的财團,鋼鐵等重工業是其最重要的業務。其創始人奧古斯丁蒂森于1890年在德國的杜伊斯堡建立了第一個自己的采煤與煉鋼企業,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該公司的業務已覆寫整個歐洲,包括煤礦開采、煉鋼、機器制造、運輸、軍火制造等,成為名噪一時的鋼鐵大王。奧古斯丁去世後,他的兒子弗裡茨于1926年兼并了多家公司,在德國冶金工業中取得了統治地位。同時他作為聯合公司的監事會主席掌握了巨額股份成為德國著名的壟斷資本家,被稱為“魯爾之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至二戰前夕,蒂森所控制的聯合鋼鐵股份公司的煤産量占德國總體的25%,焦炭産能、生鐵産量和鋼産量分别占據市場佔有率的20%、38%和40%。作為富甲一方的财閥,蒂森集團成為希特勒上台的支援者之一。1932年,弗裡茨主持了希特勒和魯爾地區300名資本家的會面儀式,這也成為德國曆史上資本家與納粹勾結的重大事件之一。作為納粹黨員和帝國議會議員,弗裡茨在二戰期間全力為希特勒服務。戰後盟軍一度沒收蒂森全部資産,後來又悉數歸還。1953年,蒂森重組,在兼并多家企業後,再次成為歐洲最大的粗鋼生産商,産量世界第五。1983年,蒂森鋼材從集團中剝離出來,開始與克虜伯鋼鐵公司進行合并談判。截止到兩者合并前的1997年9月,蒂森鋼鐵的雇員達39000人。
作為蒂森克虜伯的另一個主要成員,克虜伯的家族史完全可以編撰成書。或許今天這個名号已不再如雷貫耳,但這曾經是歐洲最響亮的姓氏、最富有的家族、世界上最著名的軍火商早在公元16世紀,當時的阿爾登特克虜伯就開始經商,在其兒子安東接手後,随着歐洲三十年戰争的到來,克虜伯家族開始第一次參與到槍械的制造中來。
1811年,克虜伯鑄鋼廠正式建成,在不滿足于民用鋼鐵的生産後,當時的掌門人阿爾弗雷德意識到國家才是最大的客戶,武器才是最有吸引力的商品。于是,阿爾弗雷德制造了第一批大炮賣給了當時的普魯士國王威廉。1870年夏天,全世界都在圍觀普魯士和法國的戰争。以“泰晤士報”為首的歐洲輿論都普遍認為,這場戰争會以法國人攻入萊恩河告終。要知道當時法蘭西帝國的王位上,坐着的是拿破侖的侄子。他手下有一支征戰二三十年之久的軍隊,而全世界的陸軍都以法國為榜樣。反觀普魯士這邊,萊茵河畔的農民們忙着收割糧食,許多家庭裡都已經準備好了法國的三色棋,隻等法軍一到就挂上屋頂。後面的故事大家在曆史書中都知道了,普法戰争幾乎變成普魯士單方面的殺戮。幾個月後,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登基,宣布加冕為德意志第二帝國皇帝,德國從此誕生。後來史學家們分析這場戰争德國獲勝的因素時,都不可避免地提到了——克虜伯大炮。從此克虜伯公司被海量訂單淹沒,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軍工廠。清朝的李鴻章,就曾向克虜伯訂購過6793門各種口徑的大炮。從普法戰争到阿爾弗雷德去世的16年裡,全世界15次戰争中克虜伯的身影無處不在。
在這之後,魯道夫狄澤爾發明了内燃機,西熱姆馬克沁發明了機關槍,諾貝爾發明了硝酸甘油炸藥,他們都把自己的專利全賣給或租給克虜伯使用,戰争的形态也是以改變。不過接下來的兩次世界大戰,卻讓克虜伯暴露出緻命缺陷。
1918年,克虜伯代表德國作出一戰結束前的最後反撲,拉出了人類曆史上最為罕見的武器——巴黎大炮。這門大炮重150噸,身管長達37米,它可以将炮彈射入26英裡高的電離層和120公裡外的巴黎無法攔截。但是這門聽上去威力無比的巨炮需要60名士兵共同操作,隻能給巴黎人造成恐慌卻無實戰意義的大炮,也成為日耳曼民族極端直男癌的最佳展現。他們極度推崇陽剛之氣,進而相信某種充滿神話意味的巨型圖騰。一戰的失利,讓克虜伯多家工廠被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克虜伯再次成為德國戰争機器的動力核心,逼迫幾十萬名來自南斯拉夫地區的戰俘勞工晝夜不停地将來自占領區的鉻鐵、錳、鋁和銅轉變成德軍手中的武器。從88毫米反坦克大炮、“虎”式重型坦克到XXIII型潛艇,在大發戰争财同時,克虜伯家族成員也在戰争中遭遇詛咒相繼遇難。二戰結束後克虜伯迎來“衆神的黃昏”,幾乎全部的重工業裝置被有計劃地整體拆遷搬移至同盟國境内作為戰争賠償。鍋爐送往烏克蘭,鑄鐵熔爐送到英國,大炮和切削機床被送往法國,萬噸水壓機劃歸南斯拉夫,甚至連牆磚也被拆下送往荷蘭。
不過當北韓的150輛T34坦克越過三八線的那一刻起,西方決心讓德國重新恢複元氣。被判處十二年徒刑的小阿爾弗雷德克虜伯被提前釋放出獄,不出10年克虜伯公司重新崛起。到60年代初,年營業額達到15億美元跻身歐洲十大企業之中。其經營範圍包括造船、成套裝置、橋梁建築、化工、紡織、塑膠、水處理、煉油和核反應堆等。在克虜伯的複興也暗藏危機,當時同盟國要求納粹德國時期七家鋼鐵廠退出煤鋼生意,作為家族繼承人高傲的小阿爾弗雷德為了表示反對甚至将自己的辦公室設在喧鬧的大街上。他表示我的曾祖父曾在這裡工作以鋼鐵起家,我必須堅守他的畢生心血。結果,與時代硬怼的克虜伯公司隻能靠貸款發展,而貸款利息是固定的。在五十年代中期西德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短期貸款的年息曾高達16%,一旦經濟不景氣資金鍊很容易吃緊乃至斷裂。當1967年初聯邦德國的經濟危機達到頂點時,克虜伯已經欠下263家銀行和保險公司12億元美元的債務。雖然它上一年盈利1500萬美元,但需要支付的利息高達7500萬美元。
1967年4月1日克虜伯宣布改組為股份制公司,重新做回家族最初的老本行——餐具農具生産。然而在1966年之後的歐洲經濟危機重創下的煤鋼行業已是夕陽産業,克虜伯再無回天之術。聯邦德國向他伸出援手後,小阿爾弗雷德在三個月後去世,死因不明,他的兒子接受了每年從公司領取100萬的條件放棄了克虜伯的繼承權。後來,他死于艾滋病,沒有留下子女。至此,克虜伯帝國宣布終結。1991年,它與德國赫施鋼鐵公司合并。1997年,又與蒂森合并,蒂森克虜伯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克虜伯大炮、古斯塔夫重炮、世界最大的輪鬥式挖掘機、20世紀60年代時下潛深度達11000米深的潛艇、直徑100米的望遠鏡,作為一家服務于法西斯的軍工企業,克虜伯罪行累累,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極大地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克虜伯公司生産武器所累積的科技水準也為其日後在民用領域大放光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如今,合并後的蒂森克虜伯擁有多個業務,作為一家德國企業它秉承了一貫的低調作風,對品牌宣傳并不重視。盡管早在一個半世紀以前,這家德企就已将觸角伸向了尚處于清朝時期的中國,卻直到2018年7月才在中國成立了品牌部門。2016年,蒂森克虜伯參與了巴拿馬河的擴建項目,提供了14台創新型電梯。由于該項目極其複雜,蒂森克虜伯電梯團隊需要充分考慮每一個技術細節。例如,所有電梯部件都必須防爆,確定在最惡劣的氣候條件下也可以正常使用。在巴拿馬,運河建設是首個采用此安全功能的工程項目。
失去軍工業務和走在去鋼鐵化道路上的蒂森克虜伯也于2016年同年推出全新的LOGO,統一換标仍被蒂森克虜伯賦予了重大使命。公司管理層表示:我們通過這個方式,讓外界知道我們不僅有鋼鐵、電梯,還有很多其他業務,希望人民聽到蒂森克虜伯,就像聽到西門子、東芝這些公司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