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的塵埃——從統治集團人事變遷論蜀漢滅亡之蔣琬

應該說,諸葛亮為相時,對蜀國的政治及經濟政策作出巨大貢獻。其死後留下的蜀國,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政治與經濟的實力。

曆史的塵埃——從統治集團人事變遷論蜀漢滅亡之蔣琬

其後繼者蔣琬、費祎等人肩負了振興蜀漢的重任。他們在諸葛亮死後,對其在世時的政治制度、經濟政策并沒有作過多的調整,而是保留其原有性,使之正常、良好的向前發展。而同時,因為蔣、費等人高尚的個人品德,使蜀漢内政依然充滿活力。“蔣琬,字公琰,零陵湘鄉人也。弱冠與外弟泉陵劉敏俱知名。”諸葛亮向先主稱其曰:“蔣琬,社稷之器,非百裡之才。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願主公重加察之。”

蔣琬至以州書佐的身份跟随劉備進入蜀地,先後任廣都縣令、什邡縣令、尚書郎、東曹掾、參軍、長史、撫軍将軍。“亮數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給。”故“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當與吾共贊王業者也。’并密表後主曰:‘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

蔣琬在諸葛亮為政之時,是以長史加撫軍将軍在内任職的。長史,總理府事。主持丞相府留守事務,參與内部後勤工作。諸葛亮在《出師表》裡面把他與郭攸之、費袆、張裔這三個并列,稱他們四人為“貞良死節之臣”。後“亮卒,以琬為尚書令,俄而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遷大将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成為執掌蜀國政權大事第一人。在這裡要說明一下,尚書令的職務,不過是主管天子在宮内的秘書處而已。雖則實權很大,可以批駁三公九卿的奏章。但是,自從西漢霍光以來,尚書令之上另有一位“錄尚書事”的大官。這位“錄尚書事”的大官,不管本職叫什麼,都在事實上是真宰相。後主叫蔣琬做尚書令,而沒有立即叫他兼“錄尚書事”,并非不肯讓他繼掌諸葛亮的職務,而是蔣琬本來隻不過是一個丞相留府長史、撫軍将軍,地位太小,聲望不夠。是以,必須先升他為尚書令,然後,過了一個很短的時間,再升他為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又過了若幹天,才終于特任他為大将軍、錄尚書事,安陽亭侯。

蔣琬為相,從建興十三年到延熙九年,一共當了十一個年頭。首先,他重用了武将王平。“遷後典軍、安漢将軍,副車騎将軍吳壹住漢中,又領漢中太守。”王平可以說是蔣琬所最信任的進階軍官。蔣琬于進駐漢中之時(延熙元年),不僅叫王平繼續做漢中太守與“督漢中”,兼任“前護軍”,而且也叫王平“署大将軍府事”。這是蔣琬把自己的大将軍府的一切事務,交給了王平處理。好比當年劉備把“左将軍府”的事務,都交給了諸葛亮一樣。蔣琬在延熙六年帶了主力由漢中退駐涪縣,漢中的事,更完全交給了王平。“拜平前監軍、鎮北大将軍,統漢中。”後“琬自漢中還涪,祎遷大将軍,錄尚書事。”

曆史的塵埃——從統治集團人事變遷論蜀漢滅亡之蔣琬

蔣琬把朝中的大權就交給了費祎,而自己就獲得了充分的時間,去考慮較為重要的問題,以決定大計方針。蔣琬為關心态平和,顧全大局。史載蔣琬“處群僚之右,既無戚容,又無喜色,神守舉止,有如平日。”當時諸葛亮新亡,國家失去統帥,後主年幼,群臣都很恐懼。既顧慮内政不諧,又擔心外敵入侵。蔣琬作為諸葛亮後繼者,權衡左右,避免了蜀國内部因諸葛亮去世而引起的政治變故。正因其如此,“由是衆望漸服。”

蔣琬為人謙虛、誠實,對待臣下寬容而有雅量。初,為東曹掾的楊戲性格傲慢粗略,蔣琬與他談話,他常常不答話。為此,有人于其面前說楊戲的壞話,蔣琬為此答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從後言,古人之所誠也。戲欲贊吾是耶,則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則顯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戲之快也。”又有督農楊敏曾經诽謗蔣琬說“作事愦愦,誠非及前人。”為此,蔣琬本該追究懲治楊敏,但蔣琬卻言:“吾實不如前人,無可推也……苛其不如,則事不當理,事不當理,則愦愦矣。複何問邪?”便是在其後楊敏因犯罪而被拘于牢獄中,衆人以為其必死之際,“琬心無适莫,得免重罪。”蔣琬當時已被加任為大司馬,兼掌政務及軍事重權的大臣,在面對臣僚中對自己有意見者,他并沒有以私心處之,而是仔細揣測對方的言語,用以自勉。盡管二楊之語有不盡實處,他也不予追究,為何也?蓋因天下未定,不敢以私心而廢公事也。所謂“宰相肚裡能撐船”。蔣琬以大量而納下屬,使衆人齊心協力,實為蜀漢社稷之幸也。

曆史的塵埃——從統治集團人事變遷論蜀漢滅亡之蔣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