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兒時祭竈節,肉火燒吃得滿嘴流油,那真叫美

臘月二十三,是祭竈節,我國的北方,習慣稱小年。而在豫西一帶,這一天卻時興烙火燒。

這種習俗從何年開始,無從考證,但吃火燒的寓意非常美好,既預示着來年的日子紅紅火火,又意味着全家的新年團圓。

兒時祭竈節,肉火燒吃得滿嘴流油,那真叫美

記得小時候,一進入臘月,就天天盼望着祭竈日的肉火燒,那種渴盼不亞于對大年飯的迫切。雖然肉火燒年年吃,但卻是年年想,以至于越吃越想。

祭竈日烙火燒,是我們村裡家家戶戶必做的一件事兒,無一例外。到了祭竈日這天,大人們照例會給小孩們派一件活兒:上山拾栎木葉。這種樹葉,不僅易燃,而且燃值适中,是烙火燒的絕好燃料。我心裡最清楚,想盡快吃到肉火燒,就需要及早地把樹葉撿回來。

剛剛吃過祭竈日的早飯,我和村裡已約好的夥伴們,便提上籃子,高高興興地向山上奔去。

山區的氣溫本來就低,寒冬臘月就更冷了。是以,撿樹葉也不是輕易而舉的一件事。碰上好天還可以,如遇到一場大雪,揀樹葉就有些困難了,隻有扒開厚厚的積雪才能撿到。在零下幾度的天氣裡,撿不了多大一會,雙手就會凍得發紅,嘴裡不停地對着雙手吹着哈氣。即便如此,一想到那噴香的肉火燒,我們也不知道冷了,每次都是滿載而歸。

而家裡的大人們,已經早早地把面發好了。

吃過午飯,全家齊上陣,都擠在竈房裡,有的負責燒火,有的專門擀面,有的在鍋邊不停地翻動着鍋上的火燒。老老少少經過大半天的忙碌,能整整烙下一大竹籃,差不多有幾十個或上百個。

兒時祭竈節,肉火燒吃得滿嘴流油,那真叫美

剛開始烙的時候,是沒有放入任何佐料的淡火燒,和現在市場上賣的燒餅大小差不多。烙熟之後,色澤泛着微黃,外焦裡軟,吃上一口,撲鼻而來的麥面味,透着微微的甜香。

烙完淡火燒,面桌上剩下了一團很小的面塊,家裡的人都知道,這是為烙肉火燒留下的。

說是肉火燒,其實裡邊放的隻是些生脂油。在過去普遍貧困的歲月裡,大多人家常年聞不到肉腥味,即使到了春節,也隻會買上三、五斤的大肉。在烙火燒時,大人們從這些肉上刮下一些肥肉,然後切碎,拌上蔥花,再卷到面裡,擀成火燒後,放到鍋裡烙,這便是肉火燒。

兒時祭竈節,肉火燒吃得滿嘴流油,那真叫美

過去的豬肉,都是農家喂養的土豬,不含一點激素,肉味特别純正。火燒放到鐵鍋上,時候不大,脂油便從火燒的邊上浸了出來。還未烙熟,那蔥和脂油的濃香,便飄滿了一院子,吃的欲望便再也控制不住了。火燒剛剛出鍋,就迫不及待地伸手拿了一個,也顧不上燙,立馬咬上一口,結果滿嘴流油,那個香真是沁人肺腑,再吃上幾個,果如一過肉瘾的快感。

祭竈日的肉火燒,其實烙得不多,吃兩頓就沒有了。是以,每年祭竈日的肉火燒,吃完後就想着下一年的祭竈日,一直念念不忘。隻有淡火燒,一直可以吃到元宵節。如果家裡在外的人沒有回來,這種火燒還會為他們一直保留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