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放前鹽津土匪的布局概況
1949年3月之前,中國人民解放軍挺進大西北的部隊尚未到達,蔣介石的國民黨殘部,妄想在西南山區建立指揮機構,發動反人民的遊擊戰争,收容地方惡霸、土匪和特務,籠絡反動會道門頭子、反動黨團骨幹等,利用西南邊境的有利地形,作最後的垂死掙紮。
胡宗南的27軍軍長劉孟廉和34師師長歐陽大光等收羅殘匪,與貴州威甯的大土匪佟登文勾結 ,對鹽津形成了四面包圍。
蔣介石委任國民黨少将交警總隊長田棟雲為西南軍政委員會主任,盤踞在四川筠連,他擁有殘兵敗卒1900多人,槍支1000多支,成立新編别動隊,自任為軍長,下設八個縱隊,同筠連土匪1800多人進行活動。

蔣介石還委任國民黨少将另一交警總隊長鄭經緯,為川南人民反共自衛救國軍第一縱隊總司令,下設兩個司令部10個總隊,擁有10000多人,在東面威脅鹽津。
在鹽津灘頭,國民黨72軍營長陳超、程雲鵬的部隊,盤踞在綏江、雷波、宜賓和橫江,與普洱的大土匪江瀛洲勾結,對鹽津的解放構成極大的威脅。
橫江至宜賓的護路大隊長及縱隊司令大土匪蔣樹清,盤踞在四川高縣的興隆場。江瀛洲部下的張樹三、唐小初等,聚集于鹽津西南的大關吉利鋪和高橋等交通線上。
鹽津縣内有江瀛洲和張單兩股勢力。江瀛洲當初從四川宜賓流落到鹽津普洱渡,是一個殺了主子奪得“托把大爺”的土匪頭子。他依托普洱滇川公路的險要地段阻礙交通,繼而成為國民黨井灘遊擊隊長、護路保商大隊長,管轄南至會澤交界、北到宜賓的護路總隊長。40年來,江瀛洲投機招安,殺人搶劫,成了殘害鹽津人民群衆的一大毒瘤和惡魔。
鹽津腹心地區和西南地帶均為大土匪江瀛洲的勢力範圍,鹽津東北邊境有與張單關系密切的田棟雲匪部,西北邊境有蔣樹清、陳超、程雲鵬等匪部,大小股匪2000餘人。各土匪集團互相勾結,到處造謠惑衆,損害人民政府和解放軍在群衆中的威信。他們開倉劫糧,擴充武裝,挾持老百姓,讓人民群衆無法過上安穩的日子。
張單将周仕龍的秘密中隊安放在縣城附近的大山上。周仕龍還和田棟雲、王沛從等匪部,控制着筠連到鹽津縣城的必經之路牛寨,王沛從還将3營的9連安排在牛寨長期駐紮。大關附近的包谷場,是江瀛洲部下的大隊長吳昆,他率領匪幫30多人盤踞在那裡。
二、我人民解放軍剿匪之前的準備
1949年10月下旬,滇東北地委決定成立中共永綏縣工作委員會,并責成中共永綏工委重新組建人民武裝,李長猛代表地委将拟議中的武裝定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縱隊6支隊永綏大邊遊擊隊”,由永綏縣工委直接上司。
1949年12月10日,鹽津縣人民自動解放委員會成立,宣布全縣解放,脫離國民黨反動政府,推選宣傳人員奔赴各鄉鎮宣傳中央人民政府的政策,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到來。12月下旬,永綏大邊遊擊隊在永善馬楠正式成立,并開始為解放大關作準備。
1950年1月17日,鹽津縣工委和永綏縣工委在大關縣城郭敖家裡召開聯席會議,鹽津縣工委馬克讓、郭敖、陳聯合、張家柱,永綏縣工委孔繁林、蔣永彬、胡仁惠、王長積、周金國出席會議。會議決定,部隊撤離大關縣城,轉移到大灣子、天星場向南進發,如遇不利,便退到筠連縣與野戰軍彙合;會議還決定,各縣組成的政工隊同遊擊隊一起活動。
三、國民黨的嚴防措施
永綏大邊遊擊隊的成立及解放大關縣城的武裝運動,引起國民黨昭通警備司令部安純三的注意。1950年1月20日下午6時,安純三給國民黨鹽津縣長張單發電報稱:“密查蔣永彬假借永焜支隊名義,僞稱團長嘯聚烏合之衆數百人竄踞大關,強提鄉鎮槍械,襲奪縣城,搗毀縣政府檔案,拘禁公務員士紳種種不法。今派康團王大隊長,佟團一營分途圍剿,仰即轉江瀛洲部,速派二三百人,奔馳吉利鋪、豆沙關一帶嚴密賭剿,勿使縱逃為要。”
1950年1月22日,鹽津縣工委郭敖得到情報:昭通國民黨專員國民黨專員安純三派出部隊前來圍攻永綏大邊遊擊隊,已到達大關縣城的玉碗。得悉此消息後,當天傍晚時分,永綏大邊遊擊隊立即撤離大關縣城,準備向四川筠連轉移。但是,永綏工委及遊擊隊在取道雲台山至小關溪時,聽說前面吉利鋪駐紮敵人,道路被封鎖,安純三的部隊已經達到大灣子,此時,鹽津遊擊隊已經撤離。在這情況萬分緊急的情況下,永綏大邊遊擊隊便從小關溪改道,經幹頂坳到木支河。23日,當部隊行至木支河的時候,突然遭到向樹楷武裝力量的襲擊,結果在粟連炳中隊的掩護下,永綏工委及遊擊隊主力才安全轉移到鹽津縣核桃坪的義和莊。
就在當天,安純三再次發報給張單,把鹽津、大關、彜良三縣的軍事指揮權授予張單,他在電報上表示,凡該遊擊區之各部隊統歸張單指揮。張單收到電報後,立即對遊擊隊展開圍追堵截。
1950年1月24日早上,永綏大邊遊擊隊經八裡渡過關河,中午時分到達落雁,受到當地群衆和學生的熱烈歡迎。
永綏大邊遊擊隊到達落雁以後,認為落雁的群衆基礎較好,地形難攻易守,根據敵情作了具體的分析和部署:一中隊駐紮落雁天井,任務是根據情況的變化,掩護部隊向天井方向撤退到四川;二中隊駐紮靈官岩,任務是防止江瀛洲的土匪部隊從普洱渡方向前來進攻;三中隊駐紮涼風坳,任務是防止國民黨縣長張單土匪兵的襲擊;大部隊駐紮落雁街上,待命聽從上級的調遣和指揮;政工隊下鄉進行宣傳活動,争取人民群衆對鹽津解放事業的極大支援。
就在1月24日傍晚,國民黨鹽津縣長張單給及第鄉(落雁鄉)鄉長歐元培下達密令:“據江瀛洲報告,蔣永彬部200餘人,槍支200餘支,昨日正由木支河進入本縣境内,仰該鄉長集結團隊沿河防堵截擊,并将情報飛報來府。”國民黨及第鄉政府歐元培、袁海波、聶成軒3人在張單與遊擊隊之間耍兩面派,一方面于25日将遊擊隊的兵力部署密報張單,另一方面又托永綏大邊遊擊隊的政勞工員戴開元把張單的密令轉告給遊擊隊長蔣永彬。
國民黨艾田仁裡鄉(今艾田村)鄉長李壁光也于1月25日向張單親筆緊急報告。李壁光說,本鄉第四保的保長晏培林,聲稱1月24日傍晚突然有武裝便衣部隊幾百人在本保造反,口稱解放軍宣傳隊前往筠連聯絡,路經各地秋毫無犯;又有第五保的保長李儒漢,聲稱1月24日晚上有武裝部隊幾百人,住在核桃坪義和莊等處,說是解放軍蔣團長的部隊前往筠連,其中有本縣的宣傳隊員蒲浩然引路,于1月25日黎明前往八裡渡河;經本人派人跟蹤調查,确實有300多人、300多支槍的部隊,1月24日晚上經過艾田仁裡鄉的四保和五保境内,于1月25日早上7點鐘左右經八裡河渡,請求張縣長明鑒核實辦理。
四、張單圍攻遊擊隊
鹽津縣國民黨縣長張單得知各地情報,最後作出圍攻遊擊隊的決定。1950年1月26日,張單以司令員的身份向及第、安樂、永和和常備中隊下達指令:查明蔣永彬的部隊所在及第鄉落雁場的情況,準備包圍攻擊;及第團隊迅速聚集占領各個要口,向蔣永彬的部隊實行圍堵并向前推進;永和團隊迅速聚集取道向落雁前進,以便對蔣永彬的部隊進行包圍進攻;安樂團隊迅速集聚向及第要口前進,也便于對蔣永彬的部隊包圍進攻;各部隊必須奮勇前進。歐元培接到張單的指令後,指使袁海波按照張單的密令圍攻解放軍部隊。
1949年1月27日早晨,解放軍遊擊隊上司孔繁林、蔣永彬、胡仁惠、王長積、況明聰等,正在召開中隊幹部會議,土匪頭子江瀛洲派專人給遊擊隊送來一封信,信上說:“張單約我部攻打你們,我既不願與遊擊隊為敵,又恐張單責怪,我的隊伍已經出發,但不會打,請集中力量對付張單,特來聯系,以免發生誤會。”得此情況後,蔣永彬派人去靈官岩了解敵情,并通知二、三中隊傳回街上集中撤走。可是隊伍尚未集中,落雁街上就槍聲四起,張單的常備軍中隊隊長周仕龍和魏紹銀土匪部隊100多人,由陳正國帶路,突破拐子灣遊擊隊崗位後,分東、西、南三路包圍了落雁街子。袁海波帶隊從東北角進攻,江瀛洲派出的分隊到幹田子隐蔽待命。
遊擊隊三中隊隊長周和俊帶領撤回的部分戰士,利用街道房屋做掩護堵截敵人,然後随大隊突出重圍而轉移。指導員李遠昌帶領10多名戰士截斷敵人的後路,當到達雞婆田的時候,落入了袁海波土匪部隊的包圍圈,李遠昌和戰士韓雲武在突出重圍的戰鬥中不幸犧牲。
遊擊隊二中隊隊長劉漢忠,到駐地通知部隊向落雁街道集中,在途中被敵人圍困。遊擊隊四分隊在陳學海的帶領下突破火力封鎖,與二分隊陳華林的軍隊彙合後,兵分兩路,交替掩護部隊突出重圍,但在尋找大部隊的途中陷入敵人的前堵後追,腹背受敵,隊伍被打散,戰士汪光煥和陳興林壯烈犧牲。遊擊隊一中隊的何仲熙、段銀忠、何建邦去大隊開會,在傳回的途中迷失了歸路被敵人俘虜,指導員劉傳玉按預定部署掩護主力向筠連方向轉移。
在落雁戰鬥中,遊擊隊大部分戰士突出重圍,犧牲4人,重傷2人,損失長短槍50多支。遊擊隊員當晚夜行軍,途經底坪壩、龍茶等地,1月28日到達筠連縣城,與中國人民解放軍84團彙合。
五、解放軍深受人民群衆的關愛和支援
在永綏大邊遊擊隊到達落雁的第二天,也就是1950年1月25日,遊擊隊派周金國、潘克森去筠連與解放軍聯系,經過牛寨時被鄉兵拘押。第二天,牛寨鄉鄉長歐陽鼎派人将周金國、潘克森送到國民黨鹽津政府,縣長張單故意不露面,以便指揮國民黨殘餘部隊及土匪兵在落雁作戰。1月27日,落雁戰鬥結束,張單才露面接待周金國和潘克森二人,向他們說明了落雁事件圍剿永綏大邊部隊和停戰的原因,并派政警隊長梁遠堯與周金國、潘克森步行六十裡夜間到達落雁下達停戰指令,其實戰鬥早已結束。
在落雁事件中,永綏大邊遊擊隊一部分戰士被俘,被關押在糧庫内,周金國和潘克森到鄉公所,要求周仕龍、魏紹銀放人還槍,被遭受拒絕。周金國、潘克森無可奈何,第二天,他們看望被俘人員後,到筠連向部隊彙報。
1月28日,張單派便衣隊蔡榮洲、楊興文等15人到落雁。第二天,周仕龍便把被俘人員交給便衣隊,加派魏紹銀押送到鹽津。張單對被俘人員說:“你們跟蔣永彬跑錯了,回家去好好種田!”。1月30日上午,國民黨縣政府秘書尹博生對被俘中的幹部10多人進行審訊。1月31日,被俘人員分兩批釋放,每人發給他們3斤鹽巴作返家路費,押送到張家溝強令他們回永善。何仲熙、陳學海等在經過長溝和孔雀寺時,改道向筠連方向行進,與遊擊隊彙合。
1月27日,遊擊隊員李澤民被俘,他在途中脫險,又被鄉兵吳履成、王邦松抓住,遭到毒打,搶走了他的衣服。農民王世崇父子看到後,将李澤民救到家中,給他縫制了禦寒的新衣服。學友會成員吳豐玉、林世經得到李澤民的消息後,前來探望和慰問,安排人護送李澤民歸隊。
在落雁事件中,況明聰、戴開元、蒲浩然3人沒有沖出重圍,蒲浩然走到李再侖家,接着吳豐玉帶着況明聰、戴開元也到來。李再侖和吳豐玉将3人送到吳豐美家避難,得知周仕龍揚言要下鄉搜查,吳豐美和李再侖又将3人送到吳豐玉家,隐蔽在岩洞裡過了一夜,1月29日送到大關河才脫險。
阙國正在落雁事件中負傷以後,被農民彭元孝救護。阙國正在彭家養了兩個多月的傷,得到老百姓資助的路費以後回到永善,直到解放後才回到老家。
六、解放軍開赴鹽津的那一天
遊擊隊從落雁突出重圍,最後轉移到筠連的指戰員130人,被俘後釋放歸隊20人,繼後在筠連參加永綏大邊遊擊隊10人,共160人,編為3個中隊。遊擊隊在筠連配合84團剿匪4個多月,參加了筠連的海瀛、龍塘溝、雙河場、筠連、大小洛凹、李子坳、巡司場、羊子田及巡司場附近9次剿匪戰鬥,得到上司機關和84團的好評,王長積、吳啟耀、陳文等被評為戰鬥模範。1950年5月中旬,昭通地委派基幹團團長王沛,率領一個營到筠連,和遊擊隊到鹽津配合基幹團剿匪,7月初,遊擊隊大部分人員被編為綏江縣公安隊。
在全國解放戰争取得勝利的大好形勢下,雲南省主席盧漢率部起義,國民黨鹽津縣長張單也被迫宣布起義,接受中國共産黨的上司。
鹽津的和平解放,使鹽津沒有受到國民黨潰軍和特務的嚴重破壞,進而避免了大規模的戰争傷亡,使人民未遭受更大的生命财産損失,為鹽津新生的人民政權的建立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1950年3月初,經昭通地委準許,中國共産黨鹽津縣委員會在昭通成立,解放軍43師挺進昭通,成立昭通警備區,其主要任務是做好政權接管工作、征糧工作和剿匪工作。邊縱6支隊56團(邊縱西進部隊6團)改編為昭通警備區基幹團進駐鹽津。
3月11日,鹽津縣國民政府縣長張單,主持召開了各界人民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籌備會議。出席本次會議的有張單、範光野、梁樹和、鄧健莖、秦肇宗、張衡平、餘子城、高世恒、吳距成、袁樹舟、虞銑、周仕培、劉先科、王伯侯、趙崇信、周宗濂、何象如、尹博生、鄧紹禹等。張單在大會報告中說:“此次我滇光榮起義,西南解放大業率以完成,現解放大軍已莅臨省垣及東昭,昨接專員電令該縣境内應駐防兵力一團,不日大軍來津,我津各界為表示歡迎,熱忱研究如何籌備。”
會議決定舉行鹽津縣各界人民迎軍大會,成立鹽津縣各界人民迎軍大會籌備委員會,選出委員7人,張單當選為委員會主任,其餘6人分别是鄧健莖、梁樹和、袁樹舟、吳距成、王伯侯、周仕培。委員會下設總務組和供應組,負責日常庶務、文書、慰問、布置以及準備糧食、油鹽、燃料、草料,設定茶水站、宿營地等,充分做好迎軍準備。
4月5日,縣委書記呂茂林、接管代表劉克光,随基幹團和43師教導大隊到達鹽津,受到鹽津縣城各界人士和全城人民的熱烈歡迎。縣城居民手執三角旗,上面寫着“歡迎親人解放軍”等智語,從縣大街到下灘大橋,排成長隊,熱烈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雲南軍區昭通警備區基幹團和43師教導大隊及接管小組的到來,基幹團、教導大隊、接管小組上司在主席台就坐時,各界人士、人民群衆敬獻錦旗、鮮花、慰問品。部隊上司和接管代表分别在歡迎大會上作了講話。1950年4月5日,是鹽津人民的喜慶日子,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接管小組的到來,标志着國民黨政權的滅亡,新政權建立的開始,鹽津縣各族人民迎來了翻身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