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13年,日本電影《入殓師》登陸中國大銀幕。
它講述了死亡中最艱難的部分,如何告别,以及怎樣直面死亡。這是它奪得2008年奧斯卡外語片的原因,回頭來看,這種勝利絕不是對東方奇觀的刻奇,而是不分地域、文化的認可。

▲電影《入殓師》海報
<h1 class="pgc-h-center-line">《入殓師》在全世界都受到歡迎,也證明了一件事,死亡面前,不光東亞社會,全人類都走進了相同的困境,禁忌、恐懼、無措。現代醫療更是延長了衰老、垂死和病痛的持續狀态,是以,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重新面對死亡,重新探索告别生命的方式。</h1>
<h1 class="pgc-h-center-line">告别</h1>
十多年過去,我對《入殓師》已經沒有太多的記憶。唯一記得的,是一場告别戲。
片中,一家人對着棺木中的死者大笑,他們親吻他的臉頰,印出了紅紅的唇印,他們感激他,跟他揮手告别。
▲《入殓師》中,家人親吻逝者的臉龐,同他告别
肅穆中,不乏幽默。
我時常想起我的奶奶,想起我見到她最後一面的場景。
她肺部的癌細胞已擴散到全身,她說不出話來了,口中隻有微弱的氣息,但她還是努力坐了起來。她從衣袋裡掏出一疊錢,偷偷塞給我。我托着她的手,十多年後仍記得那一瞬間的觸感,像一張塑膠皮包着指骨,一點也不熨帖,微微冰涼。我記得她說不出話的樣子,她竭力喘息,流眼淚。
當天晚上,母親的哭聲驚醒了睡夢中的我。
母親說,奶奶撐了這麼久,為了等你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