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雅婷 雲南農業大學
雲南農業大學《微生物學》課程組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樹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着眼提高課堂教學品質,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曆經二十年耕耘,2010年建成雲南省雙語示範課程,2013年獲得雲南省教學成果二等獎。近年來,通過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不斷進步、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不斷融合、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不斷完善,建構了教學思想、理論和方法“三統一”的教學新模式,紮實推進教學持續改進和人才培養品質大幅提升,2020年《微生物學》(雙語)課程被教育部認定為國家一流線下金課,在特色專業人才培養中發揮出顯著成效。
一、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不斷進步,建構課程思政育人體系,顯著發揮課程育人功能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有”好老師标準,雲南農業大學《微生物學》課程組不斷加強教學理論和技術研究,貫徹教學思想,轉變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努力成為先進教學思想、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相統一的優秀教師,不斷提高課程教學效果,充分發揮課程育人功能。在實施教學改革項目的過程中,主動對接社會經濟發展的新需求,充分考慮新時代大學生的新特點,将以往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切實轉變為知識、能力和價值觀相統一的教學;将生态教育哲學融入教學中,認真梳理課程知識體系的思政要素,引導學生全面了解人類與微生物的關系,樹立生态系統和生态平衡的生物學思想,形成尊重自然規律并按規律辦事的思維方式。
《微生物學》(雙語)已建立課程思政案例庫,采用“說故事、講人物,一章一案例、一課一反思”等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學活動中,實作了“教書”和“育人”的有機結合;将科學探究思想融入教學全過程,注重将學科重大理論和技術創新等引入教學,把科學問題和創新實踐講清楚,大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在實驗課程設計方面,大幅減少驗證性實驗,鼓勵學生主動想問題,主動設計實驗内容,不斷培養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近年來,《微生物學》(雙語)畢業生獲國家、省部級雙創項目100餘項,獲國家、省部級雙創獎26項;農學、植保和生物技術專業畢業生近三年初次就業率91.8%,年終就業率達99.6%;近三屆學生培養品質調查結果顯示,整體契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标,社會認可度高,學生所學專業知識對實際問題解決的幫助程度達95%,學生所學專業知識與工作崗位綜合需求基本符合程度達92.5%,用人機關對三個專業滿意度均為100%。
二、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不斷融合,創新課堂教學新模式,全力打造一流線下“金課”
《微生物學》(雙語)課程教學以先進的教學思想為指導,以問題導向為切入(PBL)、以成果導向(OBE)為要求,充分考慮高等教育大衆化向普及化邁進的新時代和學生擷取知識方式變化的新特點,全面融入網絡化現代教育技術,靈活運用建構主義教育理論指導教學實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建立課程網上平台,線上線下混合、虛拟和實操互補,智慧引領全面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積極性。
《微生物學》(雙語)課程教學融入“三元素”,導入“三結合”,營造“三學習”,抓好“三提升”,實作“三轉變”,獲得“三能力”,做到了“四起來”,實作了“五結合”,建構了“三環”、“七步”、“六新”的智慧課堂教學新模式。智慧課堂教學新模式注重學習過程,開展多元化過程式評價,打破時空限制,多元度激發學習興趣,多層次提升教學效果,全方位提高課程廣度、深度和難度,全面提升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達成了知識、能力、價值、情懷有機融合的專業培養目标。
雲南農業大學将《微生物學》(雙語)課程的改革探索教學新模式在全校全面實踐和推廣,學校79個專業總開設課程門數5515門,建立課外學習制度、推行教學模式改革的課程門數2952門,占比53.5%,形成整體合力,助力教師團隊專業發展,培養了一批優秀教師,實作了課程服務于專業建設和培養新農科人才的目标。
(責任編輯 沈 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