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鄉土散文:童年影趣

鄉土散文:童年影趣

鄉土散文:童年影趣

文:王維德

  童年時的往事如陳年佳釀,醇厚甘美,回味綿長。

  我的童年是在農村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度過的。70年代初期,農村的文化生活貧乏,看場電影成了最“奢侈”的享受。公社有支電影放映隊,長年累月巡回放映。每逢放電影,村裡就像過年一樣熱鬧,十裡八村的群衆扶老攜幼,成群結隊前來觀看。不管是老片新片還是好片孬片,幾乎場場“爆滿”。

  那時,在農村看的是露天電影。在一塊寬敞的空地邊埋兩根樹杆,挂上銀幕,一台小功率柴油發電機放在幾十米外的地方,用的是十分落後的16毫米放映機,經常出故障。露天影院一怕下雨,二怕刮風,三怕蚊子。有時老天爺變了臉,淅淅瀝瀝下起雨來,大家趕緊跑回家拿來雨具,撐開雨傘,戴上鬥笠,披上雨衣,繼續觀賞,場内霎時長滿了五顔六色的“蘑菇”。有時遇上刮大風,風把銀幕吹成鍋狀,鼓來蕩去,圖像變了形,聲音聽不清,卻沒有人舍得離開。

  看電影,最興奮的是孩子們。我們這些最活躍的小電影迷們,早早打探到村裡哪天放電影,顧不上吃晚飯,提前到放電影的場地占據最佳位置,并用石塊圈出很大一個地方,為防止别的孩子偷襲,我們經常餓着肚子在那裡守着,一直到家裡來人。

  每當放映員試機時,我們這幫調皮鬼就用小手做出各種造型投在銀幕上,不時引起觀衆的陣陣笑聲。電影一開演,人聲嘈雜的放映場馬上就安靜下來,孩子們個個伸長脖子神情專注,兩眼瞪得像鴿子蛋,一眨不眨。

鄉土散文:童年影趣

  那時的電影雖然沒有特技鏡頭,但由于題材多半是戰争片,最合我們這些小影迷們的“胃口”。如《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閃閃的紅星》《鐵道遊擊隊》《雞毛信》《小兵張嘎》《地雷戰》《道地戰》《兩個小八路》《平原遊擊隊》等等,還有很多很多,在衆多的影片中,我最喜歡看的是《小兵張嘎》,我連着看了三遍還是覺得不過瘾,就随大人們到外村去看。不料影片放到一半時,忽然電閃雷鳴下起了大雨,把個好端端的電影場子淋散了。慌亂中,我随着人流往外跑,黑夜中分不清東西南北,跟着一群陌生人跑到10多裡路的外村,我又急又怕哇哇大哭,幸虧好心人把我送回家。盡管那次吃了虧,可我一點也不感到後悔,一有好影片,還是一如既往跟着大人們往外村跑。

  愛模仿是孩子們的天性。我們喜歡活學活用地表演影片中某個精彩的片段。我們雖然乳臭未幹,但愛憎分明,崇拜英雄,厭惡壞人。

  每次表演我們都争着演地下黨、遊擊隊、我軍指戰員等正面人物,不願演鬼子、漢奸、地主、特務等反面人物,争執不下時隻好用“剪子、包袱、錘”或擲硬币的方式來決定。小夥伴們的表演,從語言表達、面部表情到形體動作都惟妙惟肖,令旁觀的大人們贊歎不已。

  生産隊打谷場上有七八個幾層樓高的草垛,我們把裡面掏得千瘡百孔,草垛裡洞中有洞,洞洞相連。在月光皎潔的夜晚,我們依照電影《道地戰》裡的情節,隻要發現有人來了,便大喊一聲:“鬼子進村了!”20多個小夥伴全部都鑽進了草洞中,眨眼間便消失得無影無蹤。

  想想童年時看電影的往事,我仿佛插上了用電影膠片制成的翅膀,飛越時空,回到了天真爛漫、幸福快樂的童年時代。

  作者簡介:王維德,男,60年代生人,中共黨員,就職于日照廣播電視台,喜歡寫作,迄今已有300餘篇新聞、文學作品散見國家、省、市級報刊台網,多篇作品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