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斯塔夫•勒龐(1841年5月-1931年12月),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群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有“群體社會的馬基雅維裡”之稱。他以對群體心理特征的研究而著稱,其思想對分析的社會心理學産生了較大影響,同時也成為現代意識形态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代表作《烏合之衆:大衆心理研究》。
01 警惕群體的狂歡,避免不思考的惡
如何看待今天的所謂烏合之衆?
在勒龐等人的研究中,在人們的印象中,所謂烏合之衆的基本特征就是盲目沖動、一盤散沙、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但是,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包括最近發生的散戶大戰華爾街的事件,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在網際網路和自媒體時代,所謂的烏合之衆是否在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是否在以一種新的面貌重制于曆史舞台?如果是的話,世界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為此,我們特别摘錄《烏合之衆》一書中的30條金句,與大家分享,思考個人與群體的複雜關系。
02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
01. 數量,即是正義。
02. 群體的疊加隻是愚蠢的疊加,而真正的智慧被愚蠢的洪流淹沒。
03.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抛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04. 當一個人融入社會之中時,他便失去了自我。
05. 個人一旦融入群體,他的個性便會被湮沒,群體的思想便會占據絕對的統治地位,而與此同時,群體的行為也會表現出排斥異議,極端化、情緒化及低智商化等特點。進而對社會産生破壞性的影響。
06. 群體在智力上總是低于孤立的個人,但是從感情及其激發的行動這個角度看,群體可以比個人表現得更好或更差,這全看環境如何。一切取決于群體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麼性質。
07. 群體盲從意識會淹沒個體的理性,個體一旦将自己歸入該群體,其原本獨立的理性就會被群體的無知瘋狂所淹沒。
08. 群衆沒有真正渴求過真理,面對那些不合口味的證據,他們會充耳不聞…凡是能向他們提供幻覺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為他們的主人;凡是讓他們幻滅的,都會成為他們的犧牲品。
09. 大衆沒有辨識能力,因而無法判斷事情的真僞,許多經不起推敲的觀點,都能輕而易舉的得到普遍贊同!
10. 是以不要輕易地成為集體的一份子,這樣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即使你以為自己隻不過是随聲附和了一下而已,實際上你已經成了幫兇。
03 絕大多數日常行為,都是隐蔽動機的結果
11. 我們以為自己是理性的,我們以為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實上,我們的絕大多數日常行為,都是一些我們自己根本無法了解的隐蔽動機的結果。
12. 所謂的信仰,它能讓一個人變得完全受自己的夢想奴役。
13. 在與理性永恒的沖突中,感情從未失過手。
14. 能夠感覺到的現象可以比作波浪,是海洋深處我們一無所知的那些亂象在洋面上的表象。
15. 有時不真實的東西比真實的東西包含更多的真理。
16. 我們始終有一種錯覺,以為我們的感情源自于我們自己的内心。
17. 沒有傳統,就沒有文明;沒有對傳統的緩慢淘汰,就沒有進步。
18. 令人難忘的曆史事件,隻是人類思想無形的變化造成的有形的後果而已。
19. 從長遠看,不斷重複的說法會進入我們無意識的自我的深層區域,而我們的行為動機正是在這裡形成的。到了一定的時候,我們會忘記誰是那個不斷被重複的主張的作者,我們最終會對它深信不移。
20. 群體也許永遠是無意識的,但這種無意識本身,可能就是它力量強大的秘密之一。在自然界,絕對服從本能的生物,其行為會複雜得讓我們不敢相信。
理智是人類新近才有的東西,太不完美了,不能向我們揭示無意識的規律,更不能替代它。在我們的行為舉止中,無意識部分占的比重很大,理智所占的比例卻很小。無意識現在仍作為未知的力量在起作用。
04 群體容易作惡,而且容易被統治
21. 群體會讓每個人在其中的錯誤縮小,同時讓每個人的惡意被無限放大 。
22. 個人一旦成為群體的一員,他所作所為就不會再承擔責任,這時每個人都會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限制的一面。群體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麼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隻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
23. 束縛個人行為的責任感一消失,人便會随心所欲,肆意妄為。
24. 孤立的個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時,他不能焚燒宮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這樣做的誘惑,他也很容易抵制這種誘惑。但是在成為群體的一員時,他就會意識到人數賦予他的力量,這足以讓他生出殺人劫掠的念頭,并且會立刻屈從于這種誘惑。出乎預料的障礙會被狂暴地摧毀。
25. 文明賴以形成的道德力量失去效力時,它的最終瓦解總是由無意識且野蠻的群體來完成的。
26. 群衆日益被大衆文化所湮沒,這種文化把平庸低俗當作最有價值的東西。
27. 群體中的個人是沙中之沙,風可以随意攪動他們。
28. 掌握了影響群衆想象力的藝術,也就掌握了統治他們的藝術。
29. 群體精神最需要的不是自由而是服從。他們如此甘願聽從别人的意志,以至于隻要有人自稱是它們的主人,他們就會本能地聽命于他。
30. 偶像崇拜的五大辨別:
第一,偶像總是淩駕于信徒,處于高高在上的地位,這一點有着決定性地作用。
第二,信徒總是盲目服從偶像的指令。
第三,信徒沒有能力,也不願意對偶像規定的信條進行讨論。
第四,信徒有着狂熱的願望,希望把偶像的信條廣加傳播。
第五,信徒傾向于把不接受它們的任何人視為仇敵。
當群體符合第一條,其形式就等同于宗教,而這種情感就變成了宗教信仰。 對群體來說,也許最不合理的才是最合理的選擇。
微課推薦
01 20位哲學家醍醐灌頂的生命政策
普通人學習哲學,并不是要做學問,而是想從哲學中獲得啟示,再比對到自己的人生經驗上,不斷地思索、懷疑、反思······進而組織成自己的哲學,找到應對各種問題的方法。
這門哲學課程将圍繞人生中有關孤獨、愛恨、生死、迷惘、欲望等20個“大問題”展開,每個“大問題”分為5講,為你講述海德格爾、亞裡士多德、叔本華、尼采、加缪、柏拉圖、薩特等20位古今哲學家的思想體系,從中探索出屬于自己的生命政策。
02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學史的智慧課程
這門課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書式的哲學導論直接扔給你,而是精心地把艱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動的故事和輕松的講述,用一整年的時間,通過104堂課程,帶你一點點了解漫長的哲學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主講人會為你解析《存在與時間》《理想國》《沉思錄》《會飲篇》等20本經典哲學著作的精華内容。涵蓋古希臘羅馬哲學、近代早期西歐哲學、德意志古典哲學、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等内容。
03 100+部文藝作品的哲思與啟示
每堂課程開始,主講人都會以一部電影,一本小說或一首樂曲切入,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從鮮活的感情經驗和體悟出發,再上升到哲學性的疑問和反思,讓聽衆更輕松地打開哲學思考大門。
另一方面,好的文藝作品除了娛樂的功能,背後還包含着一種生命體驗、一種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了解文藝作品背後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