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特約評論員 姚遙
近日,高調的支教海歸女碩士龍晶睛火了。“連續10年支教湘西”的人設,在經過大量宣傳爆紅以後,使其遭到社會質疑。
在一些宣傳中,龍晶睛頭頂海歸碩士的高學曆、連續10年參與支教、足迹遍布24所偏遠學校、畢業後即投身公益。以她為主題的短視訊号也非常火爆,視訊中,龍晶睛大多穿着黑白T恤,配上标準的八顆牙微笑;在山間小徑中,她帶着孩子們翩翩起舞……
但是,這屆網友并不怎麼買賬。他們指出,在國外讀書9年,如何能連續10年支教?短視訊中,龍晶睛精美的妝容被指與鄉村環境格格不入,相關公益項目收取高價報名費組織支教旅行,也被質疑:這位“最美支教女老師”究竟是熱衷公益還是生意?
畢竟,在社會輿論下,公益是和道德強挂鈎的。如果個人的付出和成果不足以支撐宣傳的内容,就有道德風險。道德的桂冠是荊棘編織而成的,“欲戴其冠,必承其重“。
在紅星新聞的采訪中,龍晶睛對網友質疑的問題做出了回應和解釋。善意地去看待,那些用于包裝她個人形象的描述,其實沒有很大的事實硬傷。但問題就在于,過于迎合市場需求打造的那些光環,最終激起道德反感。
如果說這是一次翻車的話,最大的症結就是“連續10年支教湘西”。什麼是連續10年?什麼是支教?在這兩個詞的了解上,龍晶睛和社會大衆存在過大差距。
龍晶睛解釋自己确實做了支教,首次參加是留學回國的暑假期間。以這個為起點,說達到10年能解釋得通。但龍晶睛發起的項目,是為期一周的短期支教項目為主,也有一部分支援支教老師的長期項目。然而,那些宣傳給人留下的印象是,龍晶睛本人是長期紮根貧困鄉村10年的苦行僧。
一般來說,大家贊揚的支教,是長期紮根鄉村的支教,對走馬觀花的短期支教本就褒貶不一。“連續10年支教”放在一個女孩頭上,這就給了社會一個過高的道德預期。一個城市女孩有勇氣去條件簡陋的鄉村陪伴兒童10年,和一個城市女孩連續10年做支教組織,二者的道德光環差異顯著。
現在,公開宣傳和事實描述之間有巨大的反差,這種反差帶來的道德翻車,後果隻能是龍晶睛本人承擔。而且,公益的事情一旦讓人覺得不可信,信任坍塌引發的連鎖後果就更嚴重。
哪怕龍晶睛本人并沒有什麼壞心思,也很難挽回整體形象的損失。這就給所有公益人提了個醒:做一分事情,就說一分話,切不可走向浮誇。
我們還需要更多的人,通過不同形式積極參與到公益中來。我們的社會應該對參與公益的人有更多的包容,鼓勵更多優質的、專業的公益達人出現。在此,期待龍晶睛在經曆風波後,還能堅持公益,用更多的行動“說話”。
善良很美好,但也很脆弱。因公益而享有名譽的人,更應注意風險,呵護來之不易的信任,切莫讓道德光環多過了實際行動。公益是用心的事業,更要用心去呵護。
責任編輯: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