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戰之迷:古戰場到底發生在那裡?答案:井陉口。井陉口古人冠名,專指綿蔓河出口的地方,秦皇驿道貫通後又指井陉關,即土門關。
井陉古驿道平望村,見證了大自然的滄海桑田,更見證了雙方主帥的鬥智鬥勇,排兵布陣,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你聽!将軍嶺點将台,抱犢寨戰鼓擂鳴,咚咚作響威震天際。你看!土門關,亮子嶺戰馬嘶鳴,英雄豪傑血戰沙場軍威雄壯。這裡就是雙方将士怒目對罵的古營寨,又是雙方厮殺背水一戰的古戰場。
平望村見證了綿蔓河在這裡由東入太平河,後改道往北彙冶河流入滹沱河的曆史開端,更見證了古老的曼萌城被滔滔洪水淹滅在曆史長河中的一瞬間。
人們會問?平望下面的威州城在那裡呢?山川地貌告訴大家,在平望的腳下,被高高的山丘湮埋,這裡還是沼澤,丘嶺,威州城是綿蔓河改道後河水沖涮,河底逐漸低下經過千百年後建立起的城鎮。同樣上安村和下安村邊的溝溝壑壑都是洪水沖過的遺迹,和曆史見證。
淹滅了兩千多年的趙國營寨蔓萌城有了它清清楚楚的結局,是公元前69年的那場大洪水,把蔓萌城沖走,讓蔓萌城變成了一條巨龍騰飛,堆積沙礫從井陉口到栾城的崗頭村,蜿蜒百多華裡的卧龍崗,座落多少崗頭,振頭,台頭等村莊,這條卧龍崗,進一步證明古太平河是曆史上的一條大河,跳出太行山來到華北平原注入大陸澤钜麓。
漢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由韓信指揮的,在井陉口(今河北井陉東)一帶對趙軍的一次出奇制勝的進攻作戰。此戰,韓信奇正并用,背水列陣,拔幟易幟,靈活用兵,出奇制勝,速戰速決,最終以少勝多,譜寫了中國古代戰争史上光輝的篇章,是我國古代靈活用兵、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韓信和張耳率領三萬漢軍在井陉綿蔓河畔背水設陣,擊敗趙王歇和陳餘統率的二十萬趙軍,趙王歇被擒,陳餘被斬,趙國滅亡。那麼,當年背水一戰的古戰場在哪裡?現見諸文字的說法有四處;微水、威州、天長鎮(原井陉城)、鹿泉(獲鹿)土門。
翻開曆史看古今地理地貌,[綿蔓河源遠流長 井陉關曆盡滄桑綿蔓河,井陉的母親河。她,源遠流長。據清·雍正《井陉縣志》、民國《井陉縣志料》等有關文字記載:綿蔓河源出山西壽陽縣,初名太平河;至平定縣後稱桃河,于娘子關東五裡入井陉境,更名為綿蔓河。井陉釋出2016-09-19 · 中共井陉縣委宣傳部官方賬号]。
井陉縣志告訴我們綿蔓河初名太平河。古人冠井陉口在上安村與下安村中間山脊為井陉口,上遊井陉境内是初名太平河,井陉口下遊鹿泉境内這裡記載為太平河的源頭。史料充分證明,這上下兩河就是一條河。
看古地質遺迹,請你到白鹿泉和井陉平望,再到鹿泉區井陉交界上安村下安村,那裡是山脊,也是井陉口,但那裡黃土堆積,沙丘縱橫象黃土高原一樣,你就會驚呀的想到。啊!這裡是古河道,上遊綿蔓河過去從這裡經過,這裡就是綿蔓河的主河道井陉口,過去曾經從這裡經過彙入太平河。這裡又是古代背水之戰的古戰場,可以想象綿蔓河水當時有多大。
下安村已有一千餘年的曆史,據考察,在隋唐建村,原名“下岸”,同一條河,河的上遊叫上岸(也就是現在的上安),河的下遊就叫下岸,現叫下安,推測當時綠柳成蔭,柳樹衆多的緣故吧。從這裡可以看出兩村同條河就是綿蔓河,一村上岸,一村下岸。
背水一戰的古戰場在太平河(綿蔓河)北岸。地理位置:東西走向上安村西,東至土門關刀刃山約十華裡。南北走向,西邊上安村西至威州舊城六華裡。這一帶最平坦。東邊刀刃山至抱犢寨六華裡。舊威州城東西走向至抱犢寨六華裡。
太平河(綿蔓河)北岸上安村下安村北山為将軍嶺點将台山,後邊也就是點将台南坡下邊是白鹿泉泉眼,八十年代先生在白鹿泉十年,曾有興登上點将台,曾留詩一首。憾古:兵仙落草碑千古,雙門緊鎖白鹿途。伸手背弓飛箭處,九裡悲歌神水怒。一九八八年春題。
點将台山,東南為刀刃山,西北為蓮花山,正北為抱犢寨。背水一戰的古戰場就發生在大慨六十多平方華裡内。韓信背水一戰小說描述,離井陉口三十裡地方,韓信下令停軍駐營,以準備明日的戰鬥。
在漢軍的營寨和趙軍的營寨之間,有一條水流湍急的小河,名為綿蔓水(今井陉縣綿河),正好成為了雙方天然的外壕,這條外壕確定了雙方都無法偷襲對方,隻能堂堂正正的決戰,這正是陳馀所希望的:我不偷襲你,你也别想偷襲我,咱們憑實力說話!于是,第二日淩晨,韓信召集了所有裨将來到漢營外一座小山丘上,觀察敵情,隻見夜色中,趙軍堅固的營壘(今井陉縣威州鎮威州古城遺址,古稱蔓萌城,也是戰國時中山國防備趙國的要塞)擋在井陉路東口上,正前為水,三面環山,嶽峙淵渟,甚是雄偉,當下便問諸将道:“諸公看趙軍之結營如何?可有漏洞?”
韓信笑完,轉頭将大将高邑叫過來,道:“我給你兩千輕騎,你帶着他們立即出發,從小路繞到趙營後面的山上去,(指從刀刃山往北六華裡抱犢寨下)借助山林隐蔽起來,密切關注趙營動靜,等到趙營空虛,就迅速沖進趙營,拔掉趙旗,換成我們漢軍的紅旗,知道麼?”當時描述綿蔓河是小河,水流湍急,證明當時的河道很窄水流急湍。綿蔓河出井陉口彙入太平河東西走向也完全驗證了背水一戰的古戰場在綿蔓河北岸的合理性。秦皇古驿道也充分證明背水一戰古戰場有北線,當時還沒有南線的曆史是實。
井陉 境内秦皇古驿道、由 石家莊 西的土門關進入,分北線,南線,也就是綿蔓河改道前走北線,由北平望過青石嶺、石頭橋村、 天長 鎮、轉乏驢嶺、地都村到娘子關。井陉口往東的古驿道第一站就是九裡山太平河邊的綿蔓城,再往東經嶽村,安舍、趙陵鋪,到東垣古城。
古驿道環繞太平河(綿蔓河)經過清晰的路線圖,證明了秦皇古驿道是綿蔓河改河道後走南線由東 天門 經微水、天長 鎮、轉小龍窩村、核桃村到固關。也充分證明了是背水一戰之後一直到西漢未年才改南線的曆史真相。
洪水泛濫,方口崩潰,河水改道,山川換貌,地理變遷,綿蔓河,蔓萌城,背水一戰古戰場,在洶湧洪流,滔滔河水中,淹滅在曆史的長河中。
作者:音書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