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作為辛亥革命的揭幕戰,由湖北新軍發動的武昌起義,無疑是壓倒清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但鮮為人知的是,打響辛亥首義第一槍的,竟然是無名小卒熊秉坤。而更令人感覺不可思議的是,在辛亥革命50周年慶典上,熊秉坤竟然跟被自己推翻的皇帝溥儀有過一次别有趣味的會面。那麼,熊秉坤是如何成為革命元勳的?50年後他都跟溥儀聊了些什麼?
01 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
熊秉坤,1885年生于湖北省江夏縣的富農家庭,幼年曾讀過幾年私塾,因為父親早死、家道中落,不得已辍學到商店做學徒,後來在武昌平湖門一帶碼頭做搬運工,嘗盡世道的辛酸苦辣。清廷大練新軍運動開始後,熊秉坤投鄂軍第八鎮第八營當兵,在辛亥革命爆發前,已經升任工程營大隊長。在新軍服役期間,熊秉坤加入革命團體共進會,并在工程營中發展會員200餘人。

熊秉坤舊照
1911年9月底,共進會利用湖北新軍主力入川鎮壓“保路運動”、武漢三鎮防務空虛的良機,決定發動留守新軍中的革命黨人起義。糟糕的是,當年10月9日,共進會上司人孫武等人在漢口俄租界配制炸彈時不慎引起爆炸,俄國巡捕聞聲而至,搜去革命黨人名冊、起義文告、旗幟等,使得起義秘密洩露。湖廣總督瑞澄獲知消息後,立刻下令關閉武昌所有的城門,并大肆捕殺革命黨人。
在這種情況下,共進會決定在9日晚12時發動起義,但由于城内戒備森嚴、各标營革命黨人無法取得聯絡,使得計劃落空。此後,革命黨人自行聯絡,約定以槍聲為号在10日晚發動起義。當日,熊秉坤率先打響起義的槍聲,上司工程營奪取楚望台軍械庫,旋即攻占總督衙門,轟轟烈烈的武昌起義由此爆發,并成為辛亥革命的開端。
武昌起義油畫
受武昌起義的影響,僅僅過了2個月,便有15個省份宣布脫離清朝獨立,而剩下的省份也大多抱持觀望态度。在北洋軍拒絕為清廷效力的情況下,攝政王載沣隻能邀請當年被他貶職流放的政敵袁世凱“出山”收拾殘局,但袁世凱卻趁機逼迫宣統帝溥儀退位,就此推翻立國近300年的清王朝,時在1912年2月12日。
02 宦海沉浮
作為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的元勳功臣,熊秉坤由一個鮮為人知的小角色,頓時成為舉國矚目的焦點人物。民國肇建後,熊秉坤被晉升為旅長、陸軍少将,旋因反對袁世凱的獨裁統治而遭到通緝,被迫逃往贛、甯、滬等地。此後,熊秉坤接連參加由孫中山上司的“二次革命”和護法運動,在廣州大元帥府擔任參軍。北伐戰争勝利後,熊秉坤在國民黨政府屢任要職,官至武昌市長、軍事參議院中将參議等要職,并在1946年退役。
武昌起義塑像
武漢解放前夕,熊秉坤積極參與維持地方治安,是武漢市臨時救濟委員會公安組負責人之一。共和國建立後,熊秉坤曆任湖北省政協常務委員、湖北省人民委員會委員、湖北省參事室參事、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孫中山90誕辰全國紀念大會籌備委員等職務,在統一戰線工作中繼續發揮餘熱。而在此期間,被熊秉坤推翻的溥儀,則以戰犯身份被關押在撫順監獄,直到1959年才獲得特赦。
03 相逢一笑泯恩仇
作為前清的“亂臣賊子”,熊秉坤從未想過餘生還有跟溥儀見面的機會,但命運就是這樣有趣,就在溥儀獲釋後不久,這對昔日的“冤家”終于實作曆史性會面。1961年,辛亥革命50周年,熊秉坤作為全國紀念會籌備委員、辛亥革命志士代表與會,而溥儀也以“特邀嘉賓”的身份來到現場。在征得周總理的同意後,溥儀走到熊秉坤面前,跟他展開一番别有趣味的談話。
溥儀與熊秉坤
根據時人的回憶,溥儀來到昔日被他詛咒無數遍地“仇敵”熊秉坤面前,并未流露出怨恨、憤怒的情緒,而是面帶微笑、高舉酒杯說道:“你打響辛亥革命的第一槍、推翻封建統治,打倒了我這個當年還是小孩子的皇帝,讓我能順應曆史潮流改造為新人,可稱蓋世英雄,了不起。為表達謝意,容我敬你一杯。”
對于溥儀的誇獎,熊秉坤有些受寵若驚,随後便謙遜地說道:“承當不起,我們過去是夙敵,你是皇帝,我是亂民;今天是共 産 黨上司,冤家路寬,大家擇善而從,成了朋友,都做了新人。新人做新事,讓我們為國家昌盛、民族興旺共同幹杯。”說完,溥儀、熊秉坤将杯中酒一飲而盡,而昔日的恩怨在這番别有趣味的談話中煙消雲散。
溥儀與熊秉坤、鹿鐘麟的合影
會談結束後,周總理又安排溥儀與當年把他趕出紫禁城的将軍鹿鐘麟會面,并讓記者為三人合影留念。平心而論,這次會見堪稱曠古未聞的曆史性一幕,是一次奇人、奇事、奇會的“三奇”會,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在這次别有趣味的會面6年後(1967年),溥儀因尿毒症離開人世,享年61歲。兩年後,熊秉坤也因病去世,終年84歲。
參考書目
尹文華:《辛亥首義功臣熊秉坤》,政協武漢市武昌區委員會2006年版。
溥儀:《我的前半生》,群衆出版社196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