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地之中話中用一一每一個人都是自已的素位之王

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素位之王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意思是:君子安于現在所處的位置,去做應該做的事,不對自己本位以外的名利存非分之想。處于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該做的事;處于貧賤的地位,就做一個貧賤的人應該做的事;處于邊遠夷狄地區,就做在邊遠夷狄地區應該做的事;處于患難之中,就做在患難之中應該做的事。如此,君子無處不感覺到悠然自得。

天地之中話中用一一每一個人都是自已的素位之王

素,本義是指未經加工的本色絲織品,沒有染色的絲織品叫做素。後來被引申為“本性、本質”的意思。易經中的履卦是這樣解釋素的含義,履卦中的初九卦辭是:素履,往,無咎。意思是依“本心、本質”做事,以此行進、前往,便不會有偏差、過錯。

明朝的聖人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講過這樣一段話:“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凡謀其力之所不及而強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為緻良知”。王陽明認為,作為一個人格高尚的人,應當在他所處的地位上采取适當的行動,思考問題不要越出自己所處的地位。凡是謀求能力所不及的事或是勉強做智慧不能認識的事,都不能達到緻良知。

天地之中話中用一一每一個人都是自已的素位之王

素位而行。一個君子應安于現在所處的位置、地位,不為物所累,不受外界影響,按自己的本質、本心去做,并努力做好應當做的事情。無論我們身處何位,都可以在我們的本位上去踐行中庸,素位而行,見到父母,就去好好修孝,與朋友相處,就好好修信,來到機關,就盡忠履責。素位而行,“不亂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來,不念過往”。

天地之中話中用一一每一個人都是自已的素位之王

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素位之王。在紛亂複雜的現代社會中,作為一個君子,如何遊刃有餘的應對來自外界的名利誘惑,如何恰當的處理好各種複雜的社會關系,如何安頓好自己的那顆向外攀緣的心,如何快速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古代聖人早就給我們設計了人生達道,就是素位而行。你是一位學生,就去做一個學生應該做的事情,尊敬師長,好好學習;你是一位父親,就去做一位父親應該做的事情,努力工作,養家糊口;你是一位醫生,就去做一個醫生應該做的事情,治病救人,救死扶傷;你是一位企業家,就去做一位企業家應該做的事情,生産進益求精的産品,造福社會大衆;你是中國人,你就去應該愛國,就應該為國家去奉獻力量;你是美國人,你就遵守他國的法律,發揮你應有的價值。你是個億萬富翁,你就去演一個億萬富翁的腳本,你就去布施,去幫助更多的人,你是一位人民公仆,就應該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為人民服務,去做衆生的表率。每一個人,在不同年齡,不同的境況,不同的時空,都有自己不同的角色定位和責任義務,不管時代怎麼變化,世界怎麼發展,科技怎麼發達,我們都要找準自己的位置,安守自己胸中的那份道義和信義,堅守自己的中庸之道,素位而行,做自己的素位之王。

天地之中話中用一一每一個人都是自已的素位之王

孔子作春秋,萬古之素王

“素王”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天道篇》:“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原意是指有聖王之德、無聖王之位的人。

《淮南子》中說孔子才智出衆,勇力過人,專行教化之道,以成素王”。孔子在世時,已經預知了漢朝的興起,且預為漢代制定法度。到了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倡“獨尊儒術”,将孔子尊為“素王”, 他在《天人三策》中說:“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萬事,見素王之文焉。”。董仲舒以後,東漢哲學家王充在《論衡》中講,“孔子作《春秋》以示王意,然則孔子之《春秋》,素王之業也;諸子之傳書,素相之事也”。當代哲學家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也提到“孔子修《春秋》,是代王者立法,有王者之道,而無王者之位,故被稱為“素王”。

從曆史上看,孔子删詩書,著春秋,作易傳,傳經藝,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奠定了基礎,“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孔子春秋的微言大義對匡扶正義、揚善抑惡起到了作用。在後世儒家看來,孔子所為是代“王”立言,孔子被稱為“素王”,當之無愧。春秋時代,齊景公很欣賞孔子的政治思想,他曾問政于孔子,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作為一個君主,要守君主的道,作為别人的臣下要行臣下的道,作為一個父親要盡到父親的道,作為兒子要盡到兒子的孝道,讓齊景公深為歎服。這也就是孔子為政,提倡“正名”的本意所在。由此可見,孔子的“素王”實際上是承傳中華禮儀文化的無冕之王。

天地之中話中用一一每一個人都是自已的素位之王

關于孔子素王的傳說

在民間傳說中,說孔子降生的當天晚上,有麒麟降臨在孔府阙裡人家,并口吐玉書,上有“水精之子孫,衰周而素王,徵在賢明”的字樣。既告訴衆人,孔子非凡人,乃自然造化之子孫,雖未居帝王之位,卻有帝王之德,堪稱"素王"。孔子家人将一彩繡系在職角上,以示謝意。周敬王末年時,有人在曲阜掘土犁田時,竟挖出了那條當初系于麟角的彩繡。以後,人們又引申出玉書三卷,孔子精讀後成為聖人。至今,在文廟、學宮中還以《麟吐玉書》為裝飾,以示祥瑞降臨,聖賢誕生。

自古以來,民間一直都有“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的說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