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陳斯斯

4月8日上午,唐益來到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心外科複查,并與心外科醫生肖亦敏(右一)、楊迪成(左一)合影。 胡楊 圖
“17歲時,我做了一場心髒移植手術,如今已經38歲了,昨天(4月7日)剛過完了生日。”唐益說。
4月8日上午10點,根據預約時間,唐益來到位于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心外科門診複查,複查的目的是為了調整術後抗排異反應藥物的濃度。術後21年來,他的身體一切無恙。如今,生活工作都在上海的他,還擁有一個5歲大的孩子,正在幼稚園讀書。
他是上海第二例心髒移植手術患者,也是在上海心髒移植手術後存活時間最長的一例患者,已經活過了整整21年。
唐益的老家在江蘇宜興。他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自己17歲時,正讀初一,因學校一次體檢,醫生聽出了他心髒有雜音,于是建議他前往當地醫院進行檢查,随後被确診為肥厚型心肌病。
“那時候,沒感覺自己有特别的症狀,隻是爬樓會感覺有些喘,家裡人以為這都是正常的。”唐益說,當地醫院醫生說無法治療,建議先采取保守治療,通過服藥,定期随訪。
随訪兩年後,醫生推薦他前往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心外科治療,那一年是在1999年3月。“考慮到要在上海長期治療,爸媽幫我辦理了休學。”唐益說。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心外科主任肖亦敏透露,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種最常見、嚴重的遺傳性心髒病,它是由于心肌的肥厚引起的心髒病變。“如果不及時治療,患者很可能20多歲就會發生心功能衰竭,如果通過手術将心肌“削薄”,也不能徹底根治這一疾病,唯一能根治的辦法隻有心髒移植。”
2000年4月,唐益成為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首例心髒移植手術患者,也是目前上海心髒移植存活時間最長的患者。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 資料圖
從1999年3月至2000年3月,為了這場心髒移植手術,院方花費了一年時間做了充分準備。
“這是醫院的第一例心髒移植手術,也是上海的第二例,當時國外已經有類似的心髒移植手術報道,上世紀60年代南非就開展了心髒移植的成功案例,國内于上世紀90年代發展起來,當時做的病例還不多。”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心外科副主任楊迪成同時告訴記者,針對該院的首例心髒移植手術,我們需要經過前期的多學科讨論,充分驗證手術條件,開展動物試驗以及一系列完備的操作訓練,手術需要經過審批後才能開展。”
2000年4月7日上午,心髒移植手術正式開展,手術由時任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的心血管外科主任肖明第教授主刀,外科、麻醉科、心内科等多學科專家共同參與。
在手術開展前,醫生取來捐獻者的心髒,送入手術室,“對捐獻者來說,他們的髒器都有一定的‘保鮮度’,心髒從人體取出後,必須在4小時内迅速地移植進入受體,緊接着連通血管。”楊迪成說,這場移植手術曆經6-7個小時,唐益最終迎來“重生”。
在ICU病房觀察數日後,唐益被轉入普通病房,2-3個月後出院。
術後,醫院護士長為其制定了兩對一式全天候護理方案,保證做到一有險情立即搶救,食堂營養師專門為他配制飯菜,聽說他想學電腦,醫護人員和院内的醫學博士生們為其提供電腦,同時還為他補課,對其進行了無微不至的關懷。
出院後不久,唐益選擇了留在上海生活工作,醫院醫生還為他介紹過工作,他因愛好,最終成為一名電腦銷售員和維修員,還于2011年在上海結婚并孕育了孩子,孩子如今也活潑健康。
來自公開資料顯示,心髒移植術後1年的存活率在90%左右,3年成活率在80%左右,5年的成活率在70%左右,手術後平均生存期為13年,國際上報道生存時間最長的是30年。
“心髒移植患者在術後,需要長期服用抗排異藥物,需要定期複查,他(唐益)每隔半年就要來一次。”肖亦敏表示。
随着時代的發展,國内心髒移植技術正在不斷提高,目前國内總手術量為3000例左右,近年來每年手術量維持在500例左右,在上海,也有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長海醫院、瑞金醫院等多家醫院都在同步開展心髒移植手術。
“心髒移植的技術目前是成熟的,但受制于供體的稀缺,捐獻者數量并不多,心髒移植手術相比于肝髒、腎髒等移植手術來說,開展的數量并不算多。”肖亦敏說。
責任編輯:高文
校對:張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