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米們,飛魚因會“飛”而得名,是生活在海洋上層的魚類,也是一些兇猛魚類争相捕食的對象。飛魚雖然沒有和鳥類一樣的翅膀,但可以躍出水面十幾米,沿着海面滑翔上百米,堪稱魚類中的“飛行家”。
群居的習性
飛魚生活在溫暖的水域上層,以包括太平洋赤道海域在内的熱帶水域中較為繁多。它們體形修長,吻短、口小、眼大,胸鳍發達如翼。它們通常會集體躍出水面,每一群飛魚中都有一條飛魚王帶頭。漁民如果捕捉到飛魚王,數百條飛魚就會自己“飛”進漁船裡。
飛行的秘密
其實,飛魚并不是真的會飛,隻能在空中停留40秒左右。每當準備離開水面時,它們就會用尾部用力拍水,直至加速到能躍出水面,再打開胸鳍和腹鳍向前滑翔。飛魚可連續滑翔,每次落回水中時,尾部再把身體推起來。是以,飛魚能“飛”靠的是來自尾鳍的推動力,而不是它們的“翅膀”—— 胸鳍。
飛行也不安全
海洋生物學家認為:飛魚并不輕易躍出水面。它們之是以要“飛行”,大多是因為逃避鮪魚、鲨魚等大型魚類的追逐,或是受到輪船引擎聲的刺激。飛魚在空中飛翔并不安全,經常會被空中飛行的海鳥捕獲,有時也會落到海島上或者撞在礁石上喪生。飛魚白天視力敏銳,晚上則視力微弱,有時盲飛,甚至跌落到航行中的輪船甲闆上,成為人們餐桌上的佳肴。
飛魚島國
加勒比海東端的珊瑚島國巴貝多以盛産飛魚而聞名于世,被譽為“飛魚島國”。這裡的飛魚種類有近100種,小的飛魚不過手掌大,大的有兩米多長。飛魚不但是巴貝多的特産,而且是這個島國的象征。這裡許多娛樂場所和旅遊設施是以“飛魚”命名的,用飛魚做成的菜肴是巴貝多的名菜。遊客們在此不僅能觀賞到“飛魚擊浪”的奇觀,還可以獲得制作精緻的飛魚紀念章。
回瀾·拾貝
形态 飛魚的身體近似圓筒形,胸鳍特别發達,就像鳥類的翅膀一樣。
趨光 飛魚具有趨光性。夜晚若在船甲闆上挂一盞燈,成群的飛魚往往會尋光而來,自投羅網。
往期也精彩
轉載聲明:本文為小海米編輯部原創稿件,内容出自青島出版社認識海洋之《海洋生物》,主編蓋廣生,若需轉載(修改原文),請背景聯系“探秘君”修改權限。
編輯排版:趙豔群。
中國海洋意識必讀叢書
青島市中國小海洋知識競賽參考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