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百變鳝魚,從民國傳奇料理炖生敲到蘇幫名菜響油鳝糊

百變鳝魚,從民國傳奇料理炖生敲到蘇幫名菜響油鳝糊

黃鳝是很奇怪的一種生物,它幼年時是雌性,産卵過後變成雄性,稱為性逆轉。在生殖季節5-8月份,它會來一次人生大逆轉,從雌性轉變為雄性。最簡單的區分方法是體長在35厘米之下為雌性,體長在36~48厘米時,部分性逆轉,雌雄個體幾乎相等,屬于雌雄同體動物,體長大于50厘米全為雄性。

鳝魚看起沒有一點美感,甚至是有點醜。但它在中國人的餐桌上卻從沒有跌下話題榜,很多省份都有各自私藏的鳝魚做法,客家人的傳統鳝魚吃法,鳝魚+五花肉+煎金黃的豆腐,焖好那個鮮香啊。溫州人吃盤香鳝魚才是一絕,有人介紹鳝魚的另類吃法,将竹筒鑽孔放入黃鳝,再放柴火竈裡煨。劈開竹筒手撕成條炒辣椒蒜蓉才是無上鮮味。

江南一帶吃鳝魚大概能找出幾十種吃法,尤其在淮揚菜系中,長魚宴就是用鳝魚來制作成的宴席。軟兜長魚、紅燒馬鞍喬,煨臍門,炝虎尾都成為淮揚菜系中經典永流傳的名菜,蘇南蘇北的口味本來懸殊很大,但能擺平蘇南和蘇北,令他們閉嘴不争論能夠達成共識的隻有鳝魚了。

百變鳝魚,從民國傳奇料理炖生敲到蘇幫名菜響油鳝糊

江蘇有那麼多的鳝魚做法,兩種做法是極端,一種是漸要失傳難以找到的炖生敲,而另一個則是名氣很大的響淋鳝糊,前一道菜出身南京歸為金陵菜門下,後一道其實在江浙滬都很流行,不過現在大多數人認為它是蘇幫菜,是以去了蘇州要吃特色美食,響淋鳝糊是在每一家餐廳菜單上排在前位的。

炖生敲菜極有意境,有人推論說炖生敲原為炖笙箫,因紅燒的鳝魚裝盤時擺放在一起形似笙箫,後為“炖生敲”。從菜名中便可知它的烹饪技巧,炖意為慢火炖之,生敲是将活殺的鳝魚去骨,最好是一斤三條或一斤兩條左右,也有人說鳝魚最好用大鳝魚,一條為一斤以上的。以木捶反複捶打鳝肉背部,一敲一打之間至成肉茸狀使肉質更松散使成菜時鳝魚肉軟嫩,這是制作一道炖生敲的兩大要領。

百變鳝魚,從民國傳奇料理炖生敲到蘇幫名菜響油鳝糊

另外在烹饪器皿上,用砂鍋也是一道炖生敲形成美味的關鍵所在,“火鍋一分肉老,少一分湯寡”。“

炖生敲一菜到底出自金陵還是來源于淮揚菜系?南京大學教授餘斌在《南京味道》一書中寫道:“ 炖生敲百分之百是南京菜。這道菜是有‘金陵廚王’之譽的胡長齡自創,胡是南通人,成名卻在民國時代的南京,首善之區,達官貴人雲集,廚師正可大顯身手。炖生敲應即創于此時。”

和炖生敲的傳奇比起來,響油鳝糊是可以步入尋常家庭的菜,它有着家常的味道,制作工藝并不複雜,聲色味俱全,上菜時,隻見盆中鳝絲如黛山環繞,盆中凹潭的熟豬油還在沸騰,成菜色彩紛呈,香氣四溢,柔軟鮮嫩,脍炙人口,讓人齒頰留香。做響油鳝糊的用鳝要選筆杆鳝,過于粗大的過于粗大的黃鳝不适宜做鳝糊,隻能用來做"鳝段",也稱"鳝筒"。但如果是過細的黃鳝,因其土腥重,也不适宜做鳝糊。

百變鳝魚,從民國傳奇料理炖生敲到蘇幫名菜響油鳝糊

燒制鳝糊為烹饪技藝一絕,普遍使用“烤”功夫:爐火不急不溫,轉文火後慢慢燒至鹵汁自然收稠。

一盆鳝糊使用的調料多達十餘種,僅用油就三種:煸炒鳝絲時用豬油,燒沸時加入菜油,收稠出鍋時加入麻油。蒜泥、姜絲、胡椒粉等就像咖啡中伴侶一樣少不了的。

調味醬油和糖的比例一定要剛剛好。太甜,菜吃起來太輕浮,沒有底蘊;醬油太多,顯得粗糙,不精緻。要的就是那隐隐約約的分寸感。“呲啦”一聲,仿佛是給菜注入了生命力,一道響油鳝糊的精緻靈動都在這一盤菜裡了。

百變鳝魚,從民國傳奇料理炖生敲到蘇幫名菜響油鳝糊

你呢,喜歡響淋鳝糊還是民國料理炖生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