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以前的青銅器非常珍貴,對于任何一個博物館來說,都稱得上是“鎮館之寶”級别的文物。很多人在博物館參觀青銅器時,會發現青銅器的造型大多都比較誇張,特别是動物類的青銅器,造型更是非常的奇特别緻。如果不看介紹的話,很難看青銅器的原型是何種動物,例如婦好墓中出土的“鸮尊”,它的造型就非常的有特點,非常富有想象力。

在古代動物造型的青銅器中,也有少量寫實風格的青銅器,這樣的青銅器數量都比較稀少,自然也就顯得珍貴異常,每一件都堪稱是國寶級文物。比如在湖南省博物館裡,就收藏着一尊商銅象尊,這是一尊寫實風格的青銅象尊,具有很高的藝術文化價值,是不可多得的古代藝術珍品。這件文物的發現也非常有趣,它是被村民在種樹時意外發現的。
1975年2月的一天,湖南省醴陵縣仙霞公社獅形山大隊村民張立林扛着一捆樹苗,打算在村子旁邊的獅形山種樹。當他在山坡上挖坑時,卻意外的挖出了一頭青銅大象。當時的人都比較樸實,挖出了東西也不敢據為己有,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向上級報告。是以張立林挖出這頭大象後,連樹也不種了,扛着大象急急忙忙去找駐村的公社幹部。
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全國各地接連出土了許多國寶級文物,各省博物館在這一時期為了保護文物,也都加大了宣傳力度,派出文物保護專家走街串巷宣傳文物保護知識。獅形山大隊的公社幹部看到這件大象後,認為這東西很像前段時間湖南省博物館下發的《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宣傳畫中的青銅器。
青銅器在先秦以前屬于國之重器,放在現代也算是國寶級文物。既然這件大象可能是青銅器,那肯定要讓上級派專家來鑒定一下。于是公社幹部就寫了一封信給湖南省博物館,說獅形山挖出了一件疑似青銅器的文物,請求博物館派專家來鑒定一下。湖南省博物館在接到來信後十分重視,第二天就派出專家趕往獅形山。
當博物館的專家趕到村裡後,立刻就開始對這件青銅大象進行鑒定,鑒定的結果是這件文物确實是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雖然無法确定這件文物具體是出自于商朝還是周朝,但是這件文物無疑是非常珍貴的,而且是國内唯一一個有具體出土地點的象尊,對于研究商周時期的青銅工藝和文化有着重要價值。
雖然已經确定了這件大象是青銅器,但是想要将青銅大象帶回博物館的話,還是需要先征求發現者的同意。于是趕來的考古專家就勸張立林将文物上交,因為青銅器是國寶級文物,私藏文物不上交等于是犯法。而張立林原本也沒打算私藏,是以聽了專家的意見後,當場就同意将文物上交給博物館。
青銅象尊被運回湖南省博物館後,考古專家進行了詳細鑒定,這件文物的具體鑄造時間是比周朝還早的商朝時期,是以被命名為“商銅象尊”。根據考古專家的鑒定,這件象尊是一件酒器,高22.8,長26.5厘米,象鼻與腹相通,可作流口,背上有橢圓形口,酒可以從此注入,是一件既具藝術價值,又具實用價值的銅器。
而且這件青銅像的藝術風格非常寫實,鑄造者有意将大象的軀體縮短,以這種巧妙的方式突出大象的威猛之态,顯得大象的形象更加的逼真。在象身上還點綴有龍、鳳、虎、獸面等紋飾,特别是象鼻上的鳳鳥和虎紋,既保持了象鼻的特點,又塑造出了一隻鳳鳥和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這件獨具匠心的青銅象尊,是古代青銅工藝的傑作,它不但向人們展示了商朝時期人們在青銅鑄造工藝上的非凡成就,還證明了《呂氏春秋》中記載的“商人服象,為虐于東夷”确有其事。從這件文物上可以看出,商朝時期的古人對于大象這種陸地巨獸确實非常了解,不然也無法鑄造出如此形神兼備的完美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