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快評丨兒子獲獎發明和父親研究所成果高度相似?不是“大手拉小手”是拼爹

如果屬實,這是在另一個次元上對教育公平的侵蝕,其危害性可能并不亞于“以錢買分”“以權換分”。

“便攜式多組份氣體紫外現場分析儀”,聽上去高大上的科研作品,居然出現在中學生科技競賽中?近日據報道,2015年,還是國中生的劉某陽憑借這項發明獲得多個省級、國家級獎項,被合肥重點高中一六八中學錄取。而他的父親是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建國,前述劉某陽的發明被指在名稱、工作原理、外觀方面,均與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下簡稱“安光所”)2012年的一項科研成果高度一緻。當時,劉建國任該所副所長,也是該科研成果所屬項目的主要完成人。劉某陽當時的任課老師也證明,該發明在研究過程中得到劉某陽父親的指導和幫助,“屬于‘大手拉小手’”。

快評丨兒子獲獎發明和父親研究所成果高度相似?不是“大手拉小手”是拼爹

↑ 劉某陽的發明裝置(左圖)與安光所的科研成果裝置(右圖)外觀高度一緻,圖據澎湃新聞。

目前,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回應表示,已組織人員對此事進行調查,後續将及時向社會回報調查結果。而相關大賽組委會回應,目前已啟動調查,若屬實,将按照大賽規則進行處理。

中學生有沒有拿着父親機關的科研成果當升學敲門磚,賺到升學的寶貴名額?這個事需要做出全面的調查,鑒于劉某陽父親與該科研成果的關系,此事不宜自查自糾,希望能由中科院層級、當地教育部門共同派員調查可能存在的學術不端、“升學舞弊”問題。

其實,“學二代拼爹”,拿着父親的科研成果獲獎,搞不當競争的事,之前就發生過。比如,《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這種級别的課題,出現在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該項目獲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項目一等獎,研究者是一名六年級學生。事件引發廣泛關注後,涉事國小生父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陳勇彬,發聲道歉,承認“過度參與”項目,“造成了不好的社會影響”,其所獲獎項最終被撤銷。

拿着專業的科研成果到中國小科技競賽中比賽,等于直接降維打擊,造成了極其嚴重的不公平競争。一邊是中國小生的比賽,一邊卻是“學二代”背後的父母,這樣的選拔比賽還有意義嗎?這不變成赤裸裸的拼爹了嗎?

讓中科院的研究員父母“捉刀”所謂的科研競賽,完全背離這些中國小科技競賽的初衷,非但不可能選出好的科研人員苗子,反而變成一場學術造假,讓孩子進入科研領域的“第一顆扣子”就系歪了。這不是“大手拉小手”,這就是拼爹,因為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科研爸爸”的“大手”。

要看到,這不是中國小生競賽的小問題,背後關系到升學公平、普通子弟有沒有通暢的上升路徑,涉及社會階層的固化問題,也是關系社會公平的大問題。

雖然,“學二代”不像一些“富二代”直接用金錢開路,花大價錢到海外一些學校捐出一個“校董”來拿入場券,但“學二代”這種利用父母研究成果當升學敲門磚的問題,依然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培根講“知識就是力量”,其實,知識也可能是一種“權力”,如果父輩的科研成果直接能轉化孩子上升過程中“硬通貨”,将可能造成學者的身份固化,形成這個特定階層對于優質教育資源的壟斷。

是以,近年來,一些父母研究成了“學二代”升學敲門磚的現象,值得高度警惕,這是在另一個次元上對教育公平的侵蝕,其危害性可能并不亞于“以錢買分”“以權換分”。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沈克鮮

編輯 趙瑜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下載下傳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快評丨兒子獲獎發明和父親研究所成果高度相似?不是“大手拉小手”是拼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