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齧齒類的世界一直被認為是一個非常安靜的世界,但最新研究發現,這個世界裡面其實充滿了“歌聲”。

老鼠能像鳥兒一陣“唱歌”——這聽上去讓人難以置信,但卻是事實。
1925年末,J.L克拉克在美國底特律的一幢房子裡發現了一隻不同尋常的老鼠——它會“唱歌”。他捉住了這隻老鼠并把它放進一個籠子裡。老鼠在籠子裡發出一種悠揚的抒情般的音調,就像鳥兒在“歌唱”。克拉克把這隻老鼠交給了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他們研究後認為,這隻老鼠的确能“唱歌”。接下來,他們将這隻老鼠與實驗室的家鼠進行交配,結果它們的後代能發出一種模糊的“啾啾”聲,但沒有一隻遺傳了其父的那種有旋律的悠揚音調。這些觀察結果全都記錄在1932年的科學論文裡,但随着時間流逝,這些論文幾乎被人遺忘了。
最近,北卡羅來納大學的生物學家瑪提娜再次研究了老鼠“唱歌”之謎。在掌握了如何傾聽“老鼠版歌聲”的方法後,她聽到了一種全新的東西。
為了捕捉到老鼠的“歌聲”,瑪提娜和她的學生們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夜裡,他們頭戴安全帽,帶上随身行李、筆記本、磅秤、膝上計算機和記錄裝置等來到一片松樹林。他們把6根長的電纜與擴音器連接配接起來,然後将擴音器放進他們認為老鼠有可能吟唱的地方,由此組成一個監聽網。他們選中的這片森林不是很大,也不太原始,它的四周是玉米、煙草和棉花地。但對他們來說,這已足夠完美了。因為他們想聽的是老鼠的獨唱,而不是動物的交響樂,而這片松林非常安靜,地上沒有昆蟲之類的鳴唱生物。為了不驚動唱鼠,他們小心翼翼地跨過一根根躺在地上的原木,來到一棵火炬松下,接通了擴音器。
瑪提娜19歲時就擔任實習醫師,專門研究蝙蝠的行為。由于癡迷這項研究,她經常在半夜裡來到戶外,一呆就是一個通宵。她現在已經是一名行為生物學家,同時也是動物聲音通訊方面的專家。迄今為止,她在森林裡熬夜工作已累計數千小時。蝙蝠的咔嚓聲、紡織娘的刮擦聲以及青蛙的“呱、呱”聲都逃不過她敏銳的耳朵,她都能将其識别出來。她逐漸成為一名聲音鑒定專家。當然,偶爾她也會遇到一些她無法鑒别的聲音。
1996年以來,瑪提娜一直在北卡羅來納州的蒙特雷縣主持一項研究,她想弄清楚當地的兩種老鼠詹否會互相呼喚,是否會發出叽咕聲。一天夜裡,她認為她聽到了老鼠的“歌聲”,它們發出的聲音剛好在她的聽力邊緣範圍内,就像海員能模模糊糊察覺到遠在地平線那邊的陸地—樣。
2004年,瑪提娜借了一部能記錄超音波散射的手控錄音機,她把這部儀器帶到她在北卡羅來納州的研究田裡。作為動物行為學研究的一部分,她捕捉了許多老鼠,在它們的耳朵上做上标記後再放掉。她不僅能記住許多老鼠的名字,而且還知道它們住在什麼地方。她把錄音機放在這些老鼠經常出入的地方,耐心等待着。
在等了一個又一個漫長的夜晚後,研究人員将錄音機帶回實驗室。他們通過耳機傾聽慢放錄音,錄音慢放可以降低聲頻。如果有新發現,他們就用計算機将錄音轉換成聲譜,一種有高低變化的聲頻曲線圖。結果他們聽到了不同尋常的聲音。
這是一種頻率很高的尖叫聲,他們用計算機進行分析,結果看到了一幅全新的曲線圖。這是一種四音調歌聲,而且是一隻老鼠發出的。這聲音聽起來有點像鲸魚的求愛歌聲,音調憂郁,帶有明顯的高低變化。
現在,瑪提娜已翻譯了從北卡羅來納州擷取的老鼠的超音波發聲,并正在翻譯美國東北部老鼠的發聲。她的研究結果表明,有些歌聲隻有雄鼠才能發出,有些歌聲隻有雌鼠才能發出;即使是兩個近親種類,它們的歌聲也可能存在很大差别,就像知更鳥與鹪鹩的歌聲存在較大差别一樣。這些差異或許可以幫助老鼠彼此識别對方。
瑪提娜還發現,某些種類的老鼠的歌聲會随着年齡的增長越變越複雜。老鼠的歌聲可能具有先天性,在實驗鼠中,由唱着不同歌聲的老鼠撫養起來的小鼠仍舊保持着它們自己的“歌唱”風格。瑪提娜和她的學生們現在已經搞清了四種野鼠的發聲法,她懷疑還有許多其他種類老鼠也會唱歌。長久以來,齧齒類的世界一直被認為是一個非常安靜的世界,瑪提娜的研究則證明這個世界裡面充滿了“歌聲”。通過“歌聲”,老鼠之間可進行短距離通訊聯系,隻不過目前我們對它們的“歌聲”的含義所知不多。
瑪提娜的發現讓我們重新認識到,每個物種都有自己感覺世界的獨特方法。細菌通過化學元素互相呼叫,蚊子能檢測到我們呼出來的二氧化碳,螞蟻能看見偏振光,烏龜能利用地球磁場導航,鳥能看見花朵上的紫外線斑紋,蛇能跟蹤由一根香煙或一隻兔子發出的微量熱源。由于受到我們人類自己感覺能力的局限,我們對生物感覺世界的不同方法仍知a之甚少。
繼瑪提娜的發現後,日大學學家也用實驗的方法證明了“會唱歌”的老鼠的存在。日大學學家最近改造出一批“會唱歌”的老鼠。在實驗中,他們雜交了許多代轉基因老鼠,然後一個接一個地檢查新出生的老鼠,直到發現能像小鳥一樣“唱歌”的老鼠。目前,實驗室已經擁有了100多隻會“唱歌”的老鼠。此前,一些科學家已經發現,鳥類會使用多種不同的聲音元素,根據某種語言規則,将它們組合成聲音子產品,類似人類語言中的單詞,再進一步将聲音子產品串成“歌曲”。現在,有生物學家指出,老鼠比鳥類更适合用于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因為它們與人類同屬于哺乳類,老鼠的大腦結構也與人類更接近。科學家發現,普通老鼠通常隻會在有壓力時才發出“吱、吱”的叫聲。他們觀察了會唱歌的老鼠如何影響同一群組中的普通老鼠,即能否産生社會性影響。結果發現,當變種老鼠被放入新的環境中時,或者當雄鼠和雌鼠在一起時,它們的叫聲會更響。科學家認為,它們的叫聲可能是源于某種情感的表達或者是生理反應。
免費看奇事奇物、靈異驚悚恐怖故事,關注微信号 熱門小故事:rmxg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