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距離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還有半年的時候,也就是1945年的2月份,由前蘇聯最高上司人斯大林做東,約了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克裡米亞的雅爾塔皇宮見面,他們仨各自帶着大臣們開了一個禮拜的會,會後一起簽下了《雅爾塔協定》,雅爾塔體系作為戰後新的國際體系也就在他倆談笑間誕生了。
二戰以後的世界格局該由誰來主導?羅斯福心裡是沖突的,自己去主導吧怕惹上麻煩,不主導吧自己是地球最強。美國人過去靠着優越的地理位置,長期以都“光榮孤立”于國際局勢之外,可是6年的二戰打下來歐洲列強們都不行了,新世界的主導權總不能交給蘇聯人吧?
羅斯福最後的态度是折中的:美國當然要主導,但是不能自己一家負責。他的設想是英國和蘇聯負責歐洲、我國負責亞洲、美國統治美洲和其他地方,幾個重要的地方被幾個大國主導,然後美國再影響和控制這幾個大國,這樣問題就解決了。
(美蘇雅爾塔會議)
開完雅爾塔會議後過了兩個月,羅斯福突然離世,副總統杜魯門轉正,他并沒有延續羅斯福那團結合作的政策。戰後歐洲是破敗艱難的,群眾對政府各種不滿和質疑,蘇聯模式開始在歐洲各地蔓延,意味着蘇聯的觸手同時向亞洲和歐洲伸展。美國人感到了威脅,羅斯福的大國合作模式必須被杜魯門抛棄,換上對抗模式和蘇聯相處。
要跟蘇聯對抗,美國必須和歐洲合作,讓歐洲主動跟蘇聯模式劃清界限。美國有這個意向,歐洲人也期待美國的照顧,原因是日子過得實在艱難,而且蘇聯看上去還是挺吓人的。當然對抗蘇聯隻是美國和歐洲合作的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是美國自身的問題。
二戰1939年爆發1945年結束,美國真正介入快到1942年了,前面的3年美國人忙着賺錢,各行各業開足了馬力,給交戰方供應武器和物資,同時也給他們放貸款,可以說虛拟經濟和實體經濟一片火爆。等戰争一結束,雪片般的訂單突然沒了,美國的制造業面臨嚴重的過剩。
戰争沒了,軍工業就得轉向民用市場求生存,可是美國人自己消化不了那麼多東西,必須得找地方處理。然而讓杜魯門絕望的是,昔日最優質的歐洲市場是一片廢墟和衰敗,如果不去挽救它的話,美國的好日子撐不了兩年,之後一定是經濟危機。
(美國第33任總統杜魯門)
杜魯門幹完了羅斯福的任期後,在1947年自己競選成功連任,挑了五星上将喬治·馬歇爾做他的國務卿。馬歇爾最著名的政績莫過于是馬歇爾計劃了,這個援助歐洲的計劃既是為了恢複歐洲的經濟,也是為了聯合歐洲對抗蘇聯,以及解決自己的經濟危機。至于這個計劃産生的其他作用,當初的設計者自己也無法準确地估計。
一個著名的美國曆史作家曾經說過:外交政策是一個國家向世界展示的面孔,所有國家的外交目标都是相同的,那就是保護國家的完整和利益。一個國家在設計和執行它的外交政策時,受國家特性的影響非常大。那麼美國的國家特性是什麼呢?
美國的外交政策永遠包含着狹隘的自我利益保護,同時又善于用理想的道德主義去掩蓋那種狹隘,而且它還有多變的實用外交政策考慮,這些東西共同構成了美國的國家特性。如果這樣去看待馬歇爾計劃,就發現它也被理想的道德主義包裝過。
自打建國以來,美國就自認為是民主自由的保護者,天生有責任支援那些追求民主自由的人群。是以當歐洲因為二戰變得一片蕭條,發源于歐洲的民主制度面臨蘇聯的威脅和破壞時,美國就要站出來去保護它。1947年馬歇爾在哈佛大學領他的榮譽博士學位時,發表的講話就是這樣描述馬歇爾計劃的,包裝過的馬歇爾計劃充滿了美好的色彩,非常能打動人心。
(美國前國務卿喬治·馬歇爾)
馬歇爾的著名講話發表後不久,杜魯門政府就向國會提出了一個170億美元的援助預算,面對這個金額,議員們開始是強烈反對的。就在議員們糾結的同時,歐洲糟糕的經濟和高失業率不斷引發着社會問題,大量的失業勞工罷工和抗議,紛紛追求蘇聯模式試圖掌握權力,歐洲的制度大有被改變的趨勢。當這些消息傳到華盛頓以後,議員們的态度發生了明顯的改變,馬歇爾計劃需要的經費也就通過了,共計135億美元。
這樣一大筆錢拿到歐洲後到底該怎麼花呢?美國人喊上法國、英國、德國等16個歐洲國家到巴黎進行頭腦風暴。在會上,英國人覺得自己跟美國關系好,應該多分一點;法國則希望限制德國人多拿錢,而比利時跟荷蘭非常依賴德國,希望多多支援德國好讓老司機帶帶自己,瑞典既希望拿錢又希望自己的中立地位不受影響。那場分錢會議開得枯燥而糾結,但是最終在美國的強勢主持下艱難達成了一緻。
最終版的分錢原則有兩個:美國的盟友比中立國多、中立國比軸心國多,人數多的國家比人數少的國家得到的多。有了這兩個大的原則,援助金總算是分下去了,但是錢并不是直接發到受援國政府的手裡,而是發到了由美國人參與的歐洲經濟開發署那裡,錢到底怎麼花?美國人會全程監督,而且受援國政府每年還要向白宮送出詳細的開支報告。
國際經濟援助一般分為三種,第一種是純幫忙不圖回報,比如救災或人道主義援助;第二種是互惠互利的,這種帶有明顯的目的性;第三種是明确利己的,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以這三個标準看,馬歇爾計劃勉強屬于互惠互利的援助,但是也有利己的特征。
(二戰之後被轟炸的英國倫敦)
錢撥給歐洲以後,美國要求受援國跟自己簽協定,協定裡就寫了花錢的方式。一開始拿到錢的歐洲國家最想買的是各種生活物資,這些東西被要求必須從美國買;而且援助國和美國簽了各種投資協定和貿易協定以及減免關稅的協定,這些東西一起確定了美國企業順利進駐歐洲市場。
從1947年開始到1951年結束,馬歇爾計劃共花出去了131.5億美元,這些錢的相當部分以各種方式回到了美國企業家手裡。從這些錢的用途來看,美國是通過馬歇爾計劃把國内過剩的産能轉移到了歐洲,給自己培養了戰後的新市場,并且讓歐洲比過去更加依賴美元。
不過這場援助對歐洲經濟的帶動作用是非常大的。在計劃剛剛啟動的1947年,歐洲經濟徘徊在二戰之前的水準,根本看不到增長的迹象。援助的那4年是歐洲曆史上經濟發展最快的4年,工業生産整體增長了35%,農業超過了戰前水準,貧窮和饑餓全部消失,鋼鐵、煤炭、原油等領域增長超過兩倍。
在馬歇爾計劃啟動後的第2年,也就是1949年的4月份,美國跟十二個歐洲國家一起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北約。北約的建立,說明美國對歐洲的影響從純粹的經濟領域延伸到了政治領域和軍事領域。當1950年北韓戰争爆發以後,原本用于經濟建設的援助資金也越來越多地用到了軍事領域。到了1951年美國和歐洲簽署了《1951年共同安全法》,當年給共同安全法的撥款大大超過了馬歇爾計劃的資金。
(北約在歐洲的總部)
1951年的後半年,馬歇爾計劃如期結束,雖然民主黨中依然有人試圖讓計劃延續,但是美國在北韓半島作戰,繼續援助已經恢複了的歐洲不太合理,而且保守的共和黨人一年前就控制了國會,花錢的提案被卡的非常緊。
馬歇爾計劃重新開機了歐洲經濟,這可是歐洲和美國長期友好的曆史基礎。盡管美國在經濟和軍事領域對歐洲有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作為昔日世界最強的地區,歐洲注定不會淪為被美國擺布的對象,是以我們能看到在很多國際問題上,歐洲并沒有一味地追随美國,尤其是當特朗普做了美國總統以後,歐洲和美國的不一緻明顯增多了。
馬歇爾計劃隻運作了4年,但是北約一直都在。其實當1991年華約解散蘇聯解體以後,北約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但是美國主動承擔了大部分費用留下了北約。這麼做是它作為世界霸主的戰略需求,盡管歐洲是盟友,但是依然要防止它變強最終威脅自己。現在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和他的部長們似乎不在乎這個戰略需求,他們認為北約是在保護歐洲的安全,是以歐洲需要掏更多的錢。
(北約召開峰會)
事實上北約并沒有保護歐洲的安全,現在的歐洲實際上沒那麼危險。在政治家的口中,歐洲的最大威脅總是俄羅斯,可是以俄羅斯現在的經濟實力和對歐洲市場的依賴,它早就失去了入侵歐洲的能力和必要性,從過去幾年的情況來看,歐洲的安全威脅反而是中東地區的難民和恐怖主義。
我們都知道,一些中東國家滋生恐怖主義跟美國在當地的軍事行動有很大的關系,比如伊拉克、叙利亞和阿富汗,可以說美國在中東的存在,讓美歐關系變得越來越脆弱。當年馬歇爾計劃在美歐之間産生的好處,現在差不多都要消耗殆盡了,美歐關系的不明朗和不确定,是未來國際局勢中一個占大頭的角色。
參考資料:
金海.從馬歇爾計劃看戰後初期美國對歐政策的演變
夏路.論馬歇爾計劃對西歐經濟的影響
網絡百科詞條:馬歇爾計劃,杜魯門,馬歇爾
其他書籍和網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