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華文
李青松最近出版的生态文學著作《相信自然》(2021年6月由黃山讀書俱樂部出版)以不同的方式表達了關于自然和文學的新思想,如叙事、抒情、理論。

作為中國有影響力的自然文學作家,李青松長期圍繞生态和自然的主題撰寫文學作品。《相信自然》收錄了近年來出版的29部非虛構作品、散文和自然主題散文,作者是與山、河、草、動物和傳說有關的物體以及與自然有關的典故等。
"我們認為我們負責一切,但主導一切的是自然。在李青松的眼中,天性孕育着堅韌與傳奇,更是愛與美。自然是生命的共同體,人屬于它。我們的生活,過去,現在和未來,都離不開自然,總是與成千上萬的自然關系聯系在一起。自然的痕迹無處不在,包括發明與創造、文學與藝術、我們的思想與靈魂。相信自然就是相信美麗和崇高。
文學是人類的科學,自然文學是人與自然、人與萬物的關系。在自然文學中,人不一定是主角,但自然一定是主角。這個主角展現在大自然的堅韌與野性、大自然的愛與美、大自然的神秘與傳奇中。也正是基于這種對自然文學的了解,李青松在自然文學的征程中,時而渾身荊棘,時而緩慢,他的系列自然文學作品,在中國文學界的精彩亮相。
作為一名生态文學作家,敏銳的觀察力是最基本的能力和素養,如果自然事物失去耐心,完全被想象縫合成一章,那筆的本質是蒼白和空洞的。書以《哈拉哈河》開篇,李青松與北方河息息相關,以生動、溫暖的筆觸,以逼真的方式描繪了河川兩岸的森林、鳥獸、魚、漁民,四季變幻莫測,細微之美。對動物的描述生動活潑,表現出較強的寫作能力。如寫花尾雉,"花尾雉像一個圓錐體,小而黑眼睛,紅眉、爪子、短腿。體長為一英尺,羽毛顔色為灰色,可能有黑褐色橫截面。遠方,像白桦樹的樹皮,不容易找到。"寫松鼠,"松鼠是森林裡的精靈。它美麗的尾巴飄動,輕盈而靈活,閃亮而迷人。李青松為動物進行文學肖像畫,逼真準确,畫面感強,其對所有自然事物的較長的描述,也展現在《鲱魚圈》《鱿魚》《帶魚》《烏鴉》等章節中。
在自然界中,有一些稀有物種,引起了李青松的注意。水杉被稱為植物界的"活化石",植物學家長期以來一直認為紅杉早已消失,隻能在化石中找到。位于湖北和重慶的交界處,利川市的苗島鎮是一個600年曆史的水杉的家園,該冷杉已被發現,改寫了植物進化的曆史。在《水杉之王》一文中,李青松通過現場采訪、觀察、對比,全方位為水杉"站立通行證"。水杉經曆了各種氣候災難,從未掉落過。其實,樹的命運,往往和人的命運都有某種黑暗,有的退出,有的臨終,在一棵頑強的樹面前,人其實沒什麼可傲慢的,因為樹有時更頑強、堅韌。樹也是如此,它的視角可以切換。金山木是一種珍稀珍貴的樹種,有至高無上的美氣質,不吵鬧,安靜沉穩,被譽為"皇家木頭"。在湖北省竹溪縣的山區,樹一直在生長,而富有的南木,在明朝時期被運往北京修複紫禁城。在《金南木》一文中,李青松不僅對金山木是什麼進行了通俗的叙述,還圍繞它所産生的曆史典故展開了。這種從科學和人文雙重視角寫樹,立刻豐富和豐富了樹的文學形象。
對于自然文學來說,經驗、經驗、意識和認可尤為重要。在《相信自然》的《後記》中,李青松認為,讓"身體"置身于大自然的中間,才能感受到太陽的愛、土地的溫暖、清澈的水流、空氣的甜度;自然文學應該看到形狀,顔色,視覺,視覺,近,遠;一定要警惕的是,目前有一些自然文學作品,空洞的口号,玩弄概念很多,淺薄描述很多,卻不怎麼觸動人心。大自然有靈性和美性,寫自然之美尤其重要。
雖然《相信自然》講述了人與自然的故事,但它的啟蒙是多方面的。面對自然,我們必須明白,天地有規律,四季都有規律,萬物都有規律。我們必須學會敬畏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不尊重自然、亵渎自然或破壞自然必然會遭到自然報複。無論是從文學創作還是生态管理的角度來看,自然文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優秀的作品可以從精神層面幫助生态文明建設的程序。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國自然文學的發展與繁榮正在迎來一個曆史性的機遇。(陳華文)
來源:河北日報